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邓小平改变中国:揭秘上层博弈[图](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国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梁启超曾将二十四史批为帝王家谱。在我看来,这与中国的史官文化和史学传统密切相关,而民间史学在某些方面应当弥补这一不足。即使不是一部严肃的当代史著作,作为一个知名度高、影响大的写作者,至少在这一问题上应当有所考虑并保持相当的自觉。即使作者要表现邓小平对于改变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也必须看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对于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一次又一次运动,弄得人民不得安宁、天怒人怨的做法极其不满。正因为邓小平启动的改革开放,满足了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基本愿望,更符合基本的人性,所以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少数人坚持极左路线失败,既是邓小平等人坚持斗争的结果,同时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有着直接的关系。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20户农民写下一纸契约,由此拉开了包产到户的序幕。可以说,这是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农民开始自我拯救的举措。在客观上,这也是农民对于强加于自己的政策的反应。叶永烈的写作,过于迷恋曲折复杂的上层博弈,完全忽视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因素。显然,这是作者的另一不足。
        即使从叶永烈着力表现邓小平的功绩方面来看,本书至少遗漏了邓小平复出不久恢复高考的这一重大事件。恢复高考对于中国社会的改变影响极其巨大。当今活跃在科学界、政界、社科学术界的许多贡献卓越的人物,也正是受惠于高考的恢复。《邓小平改变中国》对此不置一辞,不能不说是其第三缺憾。
        作为一个当代史的写作者,其必须具备的一大素质,就是在档案查阅受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著作更为可信和有说服力。叶永烈的写作,显示出了作者利用各方关系,梳理重大政治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暴露出某些不足和力有不逮。但是,历史的书写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很多时候,前人的写作只是为更完善的作品打下基础。正如30年前中国所开始的历史性转折,在1978年仅仅是一个开始。时至今日,这场变革仍在继续发生。它通往哪里,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基本可以确定—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历史潮流。在一个日趋开放的社会里,再也没有人能够开历史的倒车。
        《邓小平改变中国》叶永烈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月5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