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良心的“诺贝尔文学奖”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鹿奶粉事件引发食品安全“大地震”,为现行的产品免检制度唱了挽歌。这曲挽歌是国内某些企业正心伦理和责任伦理荡然无存的必然结果。
    奶粉事件的波及面越广,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是感到失望。泱泱大国,社会的良心体系安在?周勍的报告文学《民以何食为天》,给人们点亮了“良心的灯塔”。
    由三鹿引发、席卷整个中国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让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目前最为关注的事情,周勍有关食品安全的报告文学作品《民以何食为天》虽获得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但在国内销量平平。而在国外,该书已经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德文、韩文出版,仅在日本的销量就达5万余册。(《成都商报》9月19日报道)
    墙内开花墙外香,周勍的《民以何食为天》,漂洋过海,远销五湖四海,从一个侧面证明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人提议,“这样的作家,良心上应该给个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一个暂时和诺贝尔奖无缘的国度而言,这样的提议,附和者众多。民间推选的良心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网上的认可度不错,耐人寻味。
    科技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原生态食品却成了社会的稀缺资源。中国作家该以何种眼光打量这种反常现象,拷问着作家做人的良知。文学是人学,人学的底线是恪守最起码的道德良知。超出了道德良知的底线,人的生活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不解决,也就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民以食为天,不解决民以何食为天的问题,造成的后果不是人们无可适从,便是惶惶不安。作为社会生活镜子的文学,以民间的视角反映社会现象,作家良知的内在驱动力,迫使真正的作家用自己的笔去面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文学以文学的方式为公众说话,用文学的形式整理社会的编年史,是历史赋予作家的历史使命。歌舞升平不是文学的本质,反而会将文学变成金钱和权势的婢女。周勍,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算高的作家,扮演“社会的良心”的角色,是中国作家中的骄子,是中国文学的幸事。《民以食为天》,为现时文学凭良知说话做出了表率。
    良知是内在的意愿指向,这意味着单有良知还远远不够。心地善良,还要有足够的胆识和洞察能力,方可成全一个真正的人。良心的“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也在考验作家的文学胆识。鲁迅先生不满“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式的作家,在于这类作家挂着作家的胸牌,享受着作家的优待,胆子却出奇地小,不敢面对现实矛盾和社会问题,最终只能在对春花秋月的呻吟中打发余生。作家的悲哀,最终殃及文学,造成一个时代的文学悲哀。周勍吃廉价包子意识到其中的玄机,进而花费数年时间像记者那样敢当“扒粪者”,因揭露食品黑幕遭人威胁,其胆量也大,其洞察力也强。如此胆识,无愧于“良心的诺贝尔(文学奖)”称号。
    二月河先生曾经说过,当作家是个辛苦活,体力和毅力不行者勿入这个行当,此言可谓深得作家三昧。良心的诺贝尔,考量的更是作家的辛苦指数。周勍坦言,2002年,他开始动笔写这个中国食品调查报告前,他对食品安全并没有太多的研究。经过数年的大量调查,他掌握了食品制造业和食品经营业的诸多黑幕,最终才有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其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诺贝尔的奖项无一例外都是个辛苦活,良心的诺贝尔更是个辛苦活。不然,公众凭什么册封你而不是别的人呢?大智若愚,苦力活和笨工夫,周勍实践了。
    良心的“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喝彩者寥寥无几,国外的主妇反而成了“粉丝”,从一个侧面为“良心”在我们这里标了价。如果不是三鹿奶粉事件,周勍和他的这部作品,喜耶,悲耶?[作者:刘海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