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们过得还行》:和一本小说“肉帛相见”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我们过得还行》阿尔诺·盖格尔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32.00元
    【家族历史】
    据我观察,洋文小说的一大优点,就是除了那些经典作品,鲜有名家做“轿夫”的,刊在封二、封底或腰封上的赞词,往往都是真刀真枪的获奖记录、销售业绩,附带报刊上热辣辣的溢美之词———虽说断章取义大而无当居多,但至少短啊。从某种程度上,这种动辄与读者“肉帛相见”的方式,起码意味着小说要好读,不仅第一句要写好,第一段、第一页、第一章都要牢牢抓住读者。中文小说则多序言,尤其多名家序言,尤其是翻译小说,似乎不导读一番,中国的读者就会盲人骑瞎马一般摔到国外的深沟去,假如又遇到一位能把作者简介抄错的“导游”,这可真是大煞风景了。
    但目前出版的小说不安插“导游”、小说又能看下去,这样好彩的事不是没有,比如上海三联最近翻译出版的一部奥地利长篇小说,《我们过得还行》。
    吸引人的第一句话
    没有名家导读,没有译者序之类的,只有一段作者简介告知读者,此书作者阿尔诺·盖格尔先生生于1968年,职业作家,有几部作品,有的获过奖,《我们过得还行》是一部维也纳普通家族三代的历史,是一部家族小说。对付这种小说只有“肉帛相见”了,第一句是“他从未想过什么叫死人比我们更长命”,干净利落的警句式语言,暗合家族故事的命题。最后一页(虽然此举涉及“剧透”,但我想大部分爱读小说的人都难以压抑这个小动作)写的却是主人翁菲利普坐在屋顶上,意气风发地计划着去拥抱世界了———像不像成长小说?一股脆生生的青涩。然而菲利普年过而立,尤其是“他将受到已经追逐了他一生的小偷们的追踪。但是这一次他要跑快一点”,和开头一样,这些句子都极有容量,虽然这最后一页读起来有些幼稚。
    简介说,小说的形式为日记式片断,其实这是菲利普与他的上一代以及再上一代这三代人从1938年到2001年之间的21天,每天一章,其中属于2001年的13篇(即小说中的“现在”),是关于菲利普的,他继承了外祖父母位于维也纳郊区的别墅,表面看来,这个故事主要是讲这位颓废的家族继承人清理差不多有一个世纪未变动过的别墅的过程,小说的骨子里当然是在说,这意味着他清理这个家族的历史。
    是家族,也是奥地利
    菲利普的外祖父里夏德在上世纪30年代是个电厂副厂长,后来做到政府高官,外祖母阿尔玛是家庭妇女,母亲英格里特则是反叛的大小姐,后来做了医生,父亲彼得虽然做到交通专家,但一开始只是个毫无根基的街区青年,门第有别,结合一事自然成为里夏德部长与女儿长期不和的原因。读到这些,可能会觉得奥国高官的家族史,哪里有什么“普通”可言?然而自里夏德在1938年8月6日露面开始(是年3月13日,纳粹占领了维也纳),这三代人的历史基本上都布满了这个国家的大事小事,尤其是里夏德的儿子还有女婿在纳粹占领期间的行为,(在《1945年4月8日,复活节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这一章中,有详细的描写,虽然写的是15岁的希特勒少年队队员彼得的故事,但未尝不可以看作是那一代人的集体写照。)从某种程度上讲,“普通”是准确的。菲利普的老爸彼得年轻时贩卖一种集旅游和地理知识为一体的游戏,名叫《谁了解奥地利?》这差不多也是这部小说的“文眼”,作者试图展现的,正是这个游戏名字所在: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活在其中的人们。
    那些被时间和历史抛弃的
    如果说,家族小说跟老年人的回忆一样,往往是将最重要的事情筛选下来,那么阿尔诺·盖格尔的特点则是尽量留存片断式、日常性、无足轻重的东西,简言之,他的小说记载的是被时间和历史抛弃的东西。里夏德正式出场已经是纳粹占领三四个月之后了,而且重点叙述他的不忠;彼得与两个孩子,菲利普和茜茜去南斯拉夫旅行,已经是在妻子溺亡之后;即上面提到的15岁彼得的故事,那也是纳粹溃败的一个模糊时间;再说“现在”———继承人菲利普入住别墅之后也没有对他来说特别重要的日子———除了最后的告别,他是个对万事漠不关心的人。
    然而,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成就了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阿尔诺·盖格尔呈现的,是“我们过得还行”———无一不需要这些琐碎的甚至是乏味的事件来表达。他只动用过一次称得上强烈风格的现代派技法,就是英格里特在彼得的狗窝对他的规劝与规划(多么激动人心的未来,多么智慧的眼光,似乎呼应着后来的琐碎平庸),其他的,则是他驱使每个人物琐事的耐心与裁剪,既包括一些闪闪发亮的句子(时不时地就出现,感谢译者),还包括这些人物的骄傲,他们的猥琐,他们的善良,他们的不忠,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反复,他们的爱情,他们的谎话,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卑劣,他们的泪水,他们的激情、长久的空白和由来已久的内心抱怨……对于读小说的人来说,不必去了解奥地利的历史与地理,更不用理会“谁了解奥地利?”,但无疑上述这些形容词,却是跟读者最为贴近的。《我们过得还行》的优点正在于此。
    □书评人 易大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