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即将(或已经)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全体中国人在精神上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并非一部未来学著作。虽然作者开篇就以预测学家口吻写下:“在这个世纪的人类历史中,如果有一件大事注定要发生,那就是中国的再度崛起。”若因此把本书归入《大趋势》、《第三次浪潮》等范畴,那肯定不是作者的初衷,书中内容也会让许多“热血青年”感到失落。 据我所知,书名副题原为“中国重新崛起的精神准备”。从这个标题来看,作者更为关心的问题是“中国何以崛起”,而非“中国何时崛起”。言下之意,“下一站,中国”应解读为“下一站,怎样才能轮到中国”。 关于中国的崛起问题,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母题。对于个体而言,从小就被灌输“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国家主义意识。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必将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早就成为每个中国人牢不可破的一种信念。我们似乎时刻都在准备着迎接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如果有倒计时的话)的到来。 作者并不打算(事实上也不可能)搅乱国人的美好梦想,却冷静地问道:“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即将(或已经)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我们全体中国人在精神上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和平崛起”呼之欲出的今日,这样的发问很有必要。当然,也许很不合时宜。 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强国梦,却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个梦的内涵所在。就拿“中国的崛起”一词来说,它本身意味什么?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崛起?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又具有何等意义?种种问题,大概很少人能够深刻理解。历经百余年语义嬗变和价值演进,“中国的崛起”一词本身已是歧义丛生、面孔模糊。 在书中,作者对此进行了历史性和语义学的考察和梳理。比如在作者看来,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一直就没有被否定过,那么严格地讲,“中国的崛起”一词并不科学,因此他更倾向于用“中华文明的复兴”或“重新崛起”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这基础上,作者进而提出一个重大的往往又被忽略的命题:“中华复兴”或“中国崛起”的本质是什么?一般而言,我们常把这个问题和实现现代化联系在一起。这固然没错。但作者强调,这是一个较低层次上的追求,它主要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问题。然而这仍非“中国崛起”的全部意义所在。作者认为,当代和未来中国能否像1000 多年前那样,再次为人类文明贡献“原创性的”精神财富,从而将整个人类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这应成为中国重新崛起的核心关怀,或说更高层次上的追求。而这主要是一个文化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我们更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中国崛起”的话题。 话虽如此,现实情况却是,遑论输出价值观,我们现在尚且没有为国家的现代化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而“病根”要从思想文化层面去找。考察中国百余年来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主自由的历程,作者感慨道:“ 不解决好思想文化的重建问题,中国未来的现代化之路将会是在没有路标的黑暗旷野中摸索。”因为,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到底就是新的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重新建立以及有效运转。就此,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对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西方的“中国想象”)及国内思想状况(当代社会思潮)认真加以厘清,从而考察中国如何“通往文化重生之路”。值得一说的是,作者进行思想时光旅行的同时,也制作了一幅文化地图,让人从中得以了解“中国崛起”母题的历史发生及其流变。这也许是本书的另一大价值所在。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重新崛起不再只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孤立事件,还将对全人类的福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崛起”不仅仅是荣耀,它也代表着权力和与之相应的责任。探讨该以何种方式走上复兴之路,因此变得尤为重要。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其前提是“人的崛起”和“人的复兴”,简单地说也就是这个民族心智的整体成熟。如果我们不注重这一点,整个国家和个人难免一直徘徊在患得患失的“强国情结”而不能自拔。 时至今日,大国崛起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不可企及的梦想。在中国现代化面临“最后一跃”的历史时刻,作者通过大量历史经验、社会事件和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在尚未具备大国心态的时候就仓促崛起为一个大国,对自己和对世界都未必是一件好事。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书可以作为一味“冷却剂”,给那些迫不及待地在各种场合中展现“大国力量”的热血青年降降温。 当然,作者对中国的崛起依然充满信心,并把中国顺利完成现代转型后有可能成为像纽约那样的“世界之都”的厚望给予—上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