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让排球在荧屏和银幕上真正赛起来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聂倩葳 参加讨论


    
    拍摄于1981年的电影《沙鸥》剧照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击败塞尔维亚队获得了冠军,一时间举国欢庆。然而,排球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却并不多,纵观中国近30年的排球题材影视作品,只有1981年的电影《沙鸥》、 1983年的电视剧《中国姑娘》和2008年的电视剧《排球女将》 ,其中除了张暖忻导演的《沙鸥》成为范例式的作品,后两部均反响平平。探究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为今后的排球题材创作乃至体育竞技类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排球影视作品的可看性很难比肩足球和篮球。之所以和足球、篮球这两个项目作比较,是因为同样与排球跻身三大球的它们,不论是辉煌或是低谷,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都层出不穷。体育直播和影视作品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同体育项目的赛事往往都是全景直播,在观赏性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变身影视作品之后,通过对运动细节的设计和放大,在视觉体验上就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就排球这项运动而言,两方队伍被球网隔开,抱团作战的方式非常直接,在同一个团队里,想要营造出紧张的抢夺氛围就不那么容易,这是排球影视作品难以吸引受众的原因之一。
    和中国女排的胜利相伴相生的是中国人民心中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排球强国,三十年间也仅仅推出了一部相关电影和两部电视连续剧,其中《中国姑娘》现在已经难以看到。而足球、篮球的影视剧作品不仅数量较多,还能够吸引众多明星加盟,其中不乏传记类影片的出现,甚至记录了球员专属的招牌动作。出现这种状况,排球自身的娱乐性和普及程度较低是不能忽视的,但是除去这个客观存在的因素外,影视剧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细节上深入挖掘,提高观众的视觉体验。日本摄制于1979年的排球题材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小鹿纯子的“晴空霹雳” 、夏川尤加的“流星火球” 、太地姐妹的“幻影游动”等必杀技,都曾成为很多观众心中的靓丽风景。
    在排球题材的影视作品当中,过于强调了女排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然而,在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再去挖掘体育精神,势必会导致主题先行的问题出现,容易忽视影视作品应当体现出的作为运动员本身所应体现出的奋斗和拼搏精神。从属于他们自身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在集体主义的压力下也不能得到很好展现。当出于宣传目的的影视作品将人物塑造得“高大全” ,过于强调这一点而弱化了作为一个普通人自身的喜忧,那么精神层面上所施加的教化意义自然会大于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体验。
    受众的需要往往会成为影视剧拍摄的部分依据,影视剧作为大众媒介既能够塑造出女排英雄,也能够营造出一种需要英雄的受众期待。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人们为了简便和迅速,会不自觉地首先遵从一种习以为常的“刻板印象” ,这种印象可能会和实际情况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女排题材的影视剧在制作之时,不能先被女排既有的因素限制住,进而主观地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施加“框架” 。加拿大社会学家高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而这种框架的形成,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则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因此,影视剧在对于女排形象的塑造上,更应该与时俱进、灵活多变,集体意识固然重要,但也应当注重个体的心理构建,用一个个鲜活、迥异的个体去凝聚成一个坚固的整体,从而涌现出一股无形的向心力。
    
    拍摄于1979年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剧照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决赛时的超高收视率也成为一个现象级话题,这也说明了中国女排在国人心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30年间出现的仅有的三部影视作品,也都是在女排辉煌之时借势,然而却并没有取得实况转播式的效果。一部影视剧是否能够获得很大反响,甚至经年不衰,除了受到影视剧本身技术制作等方面的影响外,还存在许多客观因素。具体到女排题材的影视剧,绕不开的是女排所自带的“女排精神” 。1986年女排完成“五连冠”后,纪实文学作家鲁光在他的作品《中国姑娘》里首次提出了“女排精神” ,随后, 《体育报》刊载了邓颖超《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的文章,当时,中国女排就这样伴随着一股振兴中华的蔚然之气成为了为国争光的民族英雄。
    实际上需要我们正视的是, “女排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其夺冠的时间点所触发出来的,人们心中对于女排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并不完全是依托于其中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等精神品质,也不是惊心动魄、努力拼搏的比赛过程,更多的反而是通过女排不断取得冠军这个头衔才被不断地复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寄予女排常胜不败的希望渐渐被一种愈加包容的心态所取代,相应题材的影视剧在制作时可以充分抓住这个契机,发挥出影视剧自身表现手段上的优势,塑造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设计出趣味性和技术性更强的情节,让排球作为一种更加大众化的运动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
    中国女排取得胜利后,教练郎平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段话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土,依旧眼中坚定。 ”这是新时期更加丰富的女排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的,影视行业也不例外。但郎指导还说:“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所以,相关的影视剧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借势卖情怀,而是应该让排球在荧屏和银幕上真正赛起来,如此才能增加看点,也能够让女排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