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狐狸型”学者李欧梵的雕虫小技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李欧梵先生一直将自己定位为“狐狸型”的学者———所谓“狐狸型”的学者,指的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且时时处于一种“喜新厌旧”与“东摸西碰”的状态中。而李先生的新书《看电影》,毋宁说也正是他在学术专攻之外“喜新厌旧”与“东摸西碰”的结果。
    李先生是著名学者,也是一位超级“影迷”。与一般影评人的文字迥然不同,作为一位超级“影迷”,李先生谈论电影的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电影评论或有关电影理论的泛泛而谈,而是与他个人观影的感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看电影原本即是李先生年轻时代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对于李先生来说,电影既是梦想,也是初恋,是电影引领他进入另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他的青春也同样是在电影院所独有的“失落”气氛中茁壮、甚至开花结果。所以,在李先生谈电影的文字中,更多的是怀旧、以及观影的主观感受,他显然更为注重电影的内在质地与文学意蕴,迷恋经典名片中所蕴涵着的“电影美学”。比如,李先生喜欢看李安的电影,是因为他在李安的电影中“处处感受到中国古诗的词句和意象”;李先生批评张艺谋的新片,是因为“他的‘镜头美’永远走在‘人性美’的前面,也盖住了人性”。李先生喜欢看老《金刚》、不喜欢看新《金刚》,是因为老《金刚》原汁原味、处处流露出一股蛮荒的野性,“而用二十一世纪科技堆砌出来的新金刚即使表情再逼真,还是假象。”李先生把欣赏的电影人称之为“作家”,是因为在这些电影人的作品中蕴涵着一种独特的人文视野,当然,也只有“作家”这个称谓,才更符合李先生心目中优秀电影人的标准。
    李先生在《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中这样说过:“什么是电影文化?它不是电影工业,后者是以消费和生活为主,而电影文化却代表了一种社会风气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在李先生看来,电影文化与电影工业显然是一对相差甚远的概念,如果说文化象征着电影艺术的本质,同时意味着一位优秀电影人平生最大的追求,那么,工业充其量只是一种工具,不过是用来打造电影文化的一种手段而已。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厚重的电影文化作依托,无论电影工业如何发达,最终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果之花———也许,以电影工业耗资打造出来的商业大片的确能够绚烂一时,却决不可能传之久远,因为技术并不代表艺术,商业大片也同样需要电影文化的熏陶,只有表面的花哨又怎么可能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呢?
    一位聪明的学者首先应当对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兴趣。李先生的电影文字或许只是他治学之外的雕虫小技,然而我们却从这些随意挥洒的文字中看出了李先生的个人性情,读出了他的审美趣味———虽然李先生的电影文字的确不面面俱到,但通过他的私人解读,我们却能够把握到电影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个体电影的幽微之处。
    《看电影》,李欧梵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6月版,20.00元。
    延伸阅读
    《我的观影自传》,李欧梵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28.00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