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网上“会战式”学术研究 南方都市报:你是通过网络结识了一帮同好,一起研究地图吗? 杨浪:我在互联网上做过几次很特殊的事:就是发起了网上“会战式”的学术研究。比如这个红军长征路线图。另外我还发起过一个关于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的照片的论证,当时非常热闹,很多高手包括海外人士都参与。 大致过程是:有人指出那张经典的照片不是平型关作战,而是1943年国军入缅作战时拍的仁安羌战争,人物时间全变了。我们后来推论这种说法是错的。我手里有各种地图,包括应该就是八路军使用的,当时国军发的平型关地域作战图。我就根据地图来推:战场在哪儿,八路军怎么开进,指挥所应该朝北还是朝南,不同季节阳光在地平线上的高度,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植被情况,指挥所是逆光还是顺光,在摄影上会体现什么状态。由此证明不是缅甸,而是平型关。 又有国内最著名的摄影家鲍昆出来说,两张片子之间有零点几秒的变化,当时的摄影器材做不到,只能是电影摄像机拍的。这张照片一直被认为是林彪的作战参谋苏静拍的,我查出苏静在红军长征到抗战时期用什么牌的照相机,什么牌的胶卷。原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吴东峰又提供了当年他采访苏静的笔记,最后证明这不是苏静拍的,而是国民党拍的。而且不是战场纪实,而是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摆拍的。跟破案一样,这是一个非常逻辑化的过程。而且每个人都是这部戏中的一个角色。 南方都市报:像这样的“破案”你们做过很多起? 杨浪:如果只是个案就没意思了,我们恰恰是连续作战。去年我们做的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破译老照片。一个朋友打电话问我,说上海有900多张民国老照片,要几万块钱,能不能要?里面有孙中山奉安大典,早年国军空军等等,问题是没有一个字的文字信息,从哪儿来的也不知道。 我立刻让他“拿下”,因为我对网络这个套路越来越得心应手。拿到照片之后发起网友的考证,到现在我们基本都考证出来了:900张照片的时间、地点、人物、家族、和他这批照片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中间包括重要的民国人物,还有不重要但在民国史中有记载的很邪门的小人物。比如说30年代北京动物园门口有个巨人,比穆铁柱还高。很多文献都有记载,但从来没有影像,在这批照片里也发现了。这批照片的主人公是上海滩上中国民族工业最早的发起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家族。 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逻辑方式,让大家去求证,几十人参与。开始特别简单,比如照片上这个塔应该是西湖边的,谁能证明。马上有杭州的哥们说,这就是,我现在就去给你拍一张来证明。其实就像填数字游戏,每个网友从他对材料的掌握填出一个空,就可能证出另一个。当然在重要的阶段需要有人综合材料,指出一个方向。有一张照片,人物在颐和园十七孔桥拍照,照片里昆明湖底一点水也没有。求证时间,我就证出来是1929年,这一年华北大旱。这是个极其好玩的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