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亲密专制令公共生活衰落(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亲密性专制”
    专制不仅是高压、监视、监牢、催泪瓦斯,也可以是眼泪、房贷、威士忌、香烟、家居用品,可以如此亲密无间与微妙,桑内特称之“亲密性专制”。在《伊拉克:借来的壶》一书中,齐泽克援引某位哲学家对最恶毒神甫的定义,即明火执杖暴虐的神甫并非最值得警惕,相反,伪善的推心置腹才是最危险的。在亲密性社会中的神甫,用真诚让人忽视了他们的真正利益。
    
    人们热衷于欣赏心灵的脱衣舞,这导致一个最讽刺的悖论,追求个体自由的动机最终收获的却是枷锁。百货商场迷人的橱窗,宣扬的是个性而流光溢彩的生活方式,模糊了商品的用途,掩饰了其批量生产的真相与高额利润。而桑内特更忧心忡忡的,则是由此引发的世俗卡里斯玛政治的猖獗,因为政治家的煽情演说或跟底层工人联欢而原谅其人的百万贿赂。
    唤醒激情,反抗“沉默”专制
    有趣的是,桑内特对电子媒体更不以为然,他称之为“亲密性专制的催熟剂”。桑内特对电子媒体的定义不无偏激,但也颇有见地,“电子传播技术正是一种促使人们不再有公共生活概念的技术手段。”大众传媒如章鱼般将本可以走出屋子走向广场的人牢牢抓住,让他们看到更多,交往更少。电子媒体单向的信息流通扼制了观众的反应,人们沉迷于对人格的探险,且满足于此,遗忘了去侦探背后的真实,遗忘了被政治家泪水遮蔽的政治内容。我们常指责电视新闻的八卦与花边,不知这正是其本质,也是“亲密性专制”有力需求和得力帮手。
    当越来越多的人清醒认识到自己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却无计可施时,桑内特令人信服地告知我们已有多少时间不言不语。他唤起了人们对失语前的激情的记忆,今日的态势并非天经地义,并非生来如此,城市也不应是继续保持沉默的理由。在桑内特的词典里,“沉默”跟“独善其身”、“不战而退”、“奴役”列在同一纲目下,公共空间其实是公共发声系统,每处设计每个构造都必须有利于各种声音的无碍传播,否则便是对“机械决定论”的顺从,这与任何一种自由一种道德都不相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