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是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此话的真正含义,是说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创作根基:若不能从精神与理性的层面理清那个时代,一切文学手段都是白搭!所以,《大秦帝国》的载体是文学这种独特表现形式,但其根基,却是真正文学应该具有的认识能力。我们这个时期的文学,似乎已经不再将文学所需要的认识能力当作根基对待了,甚至认为,如此说法已经是过时的文学教条了。应该说,这不是文学的进步。 □从2001年《大秦帝国》的第一部《黑色裂变》开始出版,至今全套书出齐,前后历经8年时间,您身后也聚集起一大批铁杆粉丝,有读者甚至称它是“妖书”,因为它让人欲罢不能;更多的读者说这部书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网友主动建立起了“大秦帝国网站”,经常在网站上活跃的网友众多,他们主动演绎和阐释您这套书的文字竟有几百万字之巨,这套书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共鸣点和兴奋点是什么? ■网友们对《大秦帝国》的喜爱与关注,我深感欣慰。作为作者,有什么能比读者的认同更有价值?要说读者的最大共鸣点,我想肯定不仅仅是故事与人物命运,而是故事与人物背后蕴藏的价值理念与人生精神。读者们愿意以各种方式演绎、阐释《大秦帝国》,就在于他们认定了那个时代确实具有《大秦帝国》所展现的那种人生精神、生命状态、国家生命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创造精神与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共同的文明财富,既然那个时代表现得最为充分,有什么理由不喜欢那个时代? 我想,这大约是所有喜欢《大秦帝国》的读者与网友们的共同的心态。从根本上说,与其说网友们喜欢这部作品,毋宁说网友们喜欢那个伟大的创造时代。 所谓共鸣点、兴奋点,说到根本,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基本社会问题,与那个曾经的伟大时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处在文明重建的历史转折关头,那个时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历史镜子。谁对着那个时代照照,都有很大的好处。 □您认为,春秋、战国、秦帝国时代的精神风貌、文化现象、风尚与人格,与我们当代有哪些联系,产生哪些影响? ■秦帝国开创的统一文明时代,奠定了我们民族两千余年的基本生存方式,对于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具有最为根本性的意义。春秋、战国、秦帝国时代的精神风貌,确实与今天的社会风貌有着诸多的差异,但更为根本的方面,是有着基本面的契合与相通。契合的基本点,是时代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矛盾。那个时代的根基精神,永久地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基因。不管我们对这种精神传承有多大程度的自觉认知,我们都会在民族发展转折的重大历史关头,不自觉地体现这种精神。就基本点说,这种精神是强势生存精神、求变图存精神、开放变革精神、百家争鸣精神、理性大争精神、勇于牺牲精神、国家主义精神等等。 对这种精神的全面开掘展现,势必要对各个国家的民风民俗、社会风尚开掘再现。战国时代,各国的精神风貌与风俗风尚,有着很大差异。重视并表现这种习俗风尚及其差异,我相信,任何一个写那个时代的作家都会感兴趣。但是,在什么样的深度上展现这些习俗与风尚差异,有根基理念与没有根基理念,是大不一样的。在《大秦帝国》中,这些民风民俗与社会风尚的差异,是族群精神的母体,是国家性格的土壤,而决不仅仅是社会风情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