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老腔”入考,细思在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解放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图为陕西华阴老腔演出
     问    徐芳
    答   韩小蕙
    编者按:本届高考已到发榜时刻,高考作文选题的争议似已硝烟渐散。作为民间音乐曲艺的代表样式之一,“老腔”意外入选北京高考作文试题,颇受关注,也曾在闭卷时分引起过是否出“偏”题的非议。隔时再看,当时的狂欢式“吐槽”果真在理?“老腔”之类民间艺术究竟应不应该被高考作文忆起和触碰?对此,与这道题目有着“剪不断”关系的作家韩小蕙另有评说。
    读书当有严肃文学
    朝花周刊:入了考题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这篇文章,来自于《光明日报》副刊。之前一些报纸副刊也有文章被选为高考作文题,您怎么看这样的出题方式,它是否具有“引导性”和“趋势性”?
    韩小蕙:这道题源于今年5月13日光明日报《周末文荟·大观》上刊发的拙作《陈忠实为我们改稿》。那是在陈忠实老师去世后,我追忆他忠厚谦和做人态度,有感而发。说的是2012年电影《白鹿原》摄制完成后,陈忠实老师不仅应邀为我们写了《我看老腔》一文,将原稿快递到北京;后来还应我们要求进行补充,再次快递给我们稿件;再后来,他又允许我们把他的题目改为《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对于这样一位中国当代文坛的巨擘,此举是非常令人感动的。该文发表后,不仅引发了人们对陈忠实的敬仰,也让他的这篇佳作再次进入读者的视野。
    我看到北京大学的陈旭光教授说,他作为考生家长也在猜题,但一看到题目还是愿意服输,因为“猜过陈忠实和《白鹿原》,猜过西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没猜出是以通过阅读陈忠实关于老腔的散文而设置文题。”
    我个人觉得,这个题目卓有高度,内涵丰富。因为,一是切合现实,立意高远。大家都知道2016年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就是陈忠实去世,考题通过认识陈忠实及其代表作《白鹿原》,引导学生们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热爱文学。同时,陈忠实坚持深扎于社会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乃是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正宗,读书应读此类严肃文学和雅文学,而非怪力乱神一类的消遣品和消费品。
    二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小小老腔只是中国民间艺术大海中的一小朵浪花,即能这样“撼人肺腑”,说明我们中华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再则是蕴含深意,循循善诱。对于即将结束童年期、进入成人阶段的高中毕业生们来说,他们今后亦不宜再一味狂追“韩流”、动漫、热舞、好莱坞大片……而应该把视野移向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老腔而接触到什么是“民族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民间艺术的种子,此可谓传播观念,升华境界了。
    学语文应该活学博读,善于学习,不能死啃书本,还应多读课外书,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用副刊编辑们的行话来说,这一次“老腔”入考,是个悬念性题目,有难度,但有发挥的空间,能吸引眼球,又可彰显才华,且角度绝佳,让人无法猜破,在会心一笑中点赞。
    作文贵乎独立见解和流畅表达
    朝花周刊:如果由您来答卷的话,您会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可获高分或满分?网上各路高手代拟答卷中,有搞笑的,亦有“严肃的”,如果由您评卷,您会如何打分?
    韩小蕙:如果是我构思写这个文章,应该会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白鹿原》里的老腔给我的震撼,那几位拿起锄头就种地,放下锄头上戏台的原生态农民艺术家,拿着大砖头猛砸条凳,用整个生命扑上去演,是血性满满的关中人乃至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其真实的激情确能感天地,泣鬼神;
    “真诚”是文学的生命,也是表演艺术的立身基础,老腔的成功缘于此;
    陈忠实作品的为人喜爱,他为人的被人尊崇,他去世引起的巨大关注与悼念,皆在于他是真诚地走过了这个世界;
    读书当读《白鹿原》,做人当如陈忠实,我自己愿意这样度过真诚的一生。
    当然,在阐述如上“思想”的时候,要注意用美的文学性语言表达之。
    如果我是判卷者,在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我可以接受各种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看世界的眼光也应丰富多彩,绝不能说一个模子一个结论。我首先就看有没有独特的个人见解或不同于众人的特点,这与我当编辑选稿的标准相似,有独立见解的可以得高分,如果再加上流畅优美的文学语言,给满分。
    语文考什么能反映一国文学水平
    朝花周刊:高考作文究竟要考啥?语文教育、语文考题、作文考题,是否与当下的文学写作(包括报刊体的文学写作)有了越来越紧密的相关性?您认为这对当下面临巨大挑战的报纸副刊,是吸引眼球引起关注的“好事”吗?作为作家和编辑,关于如何写好作文,尤其是如何写好“命题”作文,您有什么建议?
    韩小蕙:迄今为止,仅以光明日报《周末文荟》副刊为例,已有几十篇文章被选入全国、各省市区的高考、中考题,被选入语文阅读课本的也有不少。我觉得很荣幸,也兴奋,但又觉得平平常常,事情应该就是这样的。语文课本不能老是改来改去,但副刊上经常会有新的佳作出现,有的文章真是醉心、养心,非常有利于人们提升品位、陶冶精神。所以无论是成人读者还是学生,都应该多读。我认为从副刊上多出题目,能够促进人们读报纸,这是值得提倡的好事。
    对于高考与文学的关系,我以为,不妨说语文考题、作文考题是开在文学大树上的两朵小花,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学水平,我认为它们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好事情。
    关于如何评价今年全国乃至各省的高考题,我也看了不少发声,里面有一些非常睿智的观点,还是相当有启发的。我最推崇的是中山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的文章《我为什么批评今年全国卷作文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全国卷的作文题是个“毫无思想光彩的话题”,并把它上升到以“这样肤浅的题目”怎么能让我们这个民族“出思想家”的高度来思考,太赞了。中国现在就缺这样“此言一出,举国皆惊”的锐评,多几个达此高度的大智大勇者,教育改革的步子肯定会加快。我在此想补充一句话:谢有顺先生急得有道理,但这是与整个中国的教育水平相关联的。看看网上流传过来的法国高考作文题,我们不免久久无语。
    我是1978年参加了两次高考的,最后作为“七八级”被南开大学中文系录取。因为“文革”失学,我参加高考时的学历是小学五年级,所以我完全没有过写作训练,事先也不懂得准备一些类型题,两次作文都写得非常失败,自己判断得分都很低。我是属于智商较低、脑子反应慢、无语文基础训练、底子很薄的那种作家,至今也没写出高境界的文章。所以我特别怕写命题文章,基本上不接受命题约稿,在没感觉的情况下别说写不好,连写都写不出来。让我庆幸的是,这辈子,我大概再也不用受高考的“煎熬”了。想想,这也算是一种别样的人生幸福。
    (韩小蕙,光明日报领衔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两届“冰心文学奖”、两届“老舍散文奖”得主。) 题图来源 华夏百科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