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大跃进:一场急于求成的大实验(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公社”一词的发明权
    既然在不长的时间就有可能先于苏联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从现在起即考虑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问题。因为虽然大家都向往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毕竟世界上没有先例,谁也没有见过。不过,这个问题并没有难倒当时的人们,而且很快就找到了一种认为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形式,这就是在中国城乡组织共产主义性质的公社。
    凌著中说,“公社”这两个字诞生于1958年4月刘少奇一行南行的列车上,是刘等人在列车上“吹”出来的。理由是,刘少奇自己后来讲过,在火车上,他与周恩来、陆定一、邓力群等“吹”半工半读,“吹”教育如何普及,“吹”公社,吹乌托邦,还“吹”过渡到共产主义。凌著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次设想用‘公社’来取代合作社”,“当时这一列火车恰恰是开往广州去与毛泽东会合,可以想象这几个人将把这个激动人心的设想向毛泽东转达”,于是使“毛泽东的公社蓝图完成了最后一笔”。
    凌著中所说的“最后一笔”,指的是毛泽东、刘少奇在广州期间向他人讲述的关于中国未来的一些设想。陆定一在这年5月19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发言中,曾将他们的设想透露出来了。陆在发言稿中说:“毛主席和少奇同志谈到几十年以后我国的情景时,曾经这样说,那时我国的乡村中将有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干乡村公社围绕着城市,又成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公社。前人的‘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超过。”
    实际上,“公社”这一词并非刘少奇的发明,当然也不是毛泽东的发明。在中国领导人的脑海中,其实早已有了公社等同于共产主义的印象。他们不但熟悉马克思主义,而且对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有颇多了解。不论在空想共产主义者还是科学社会主义者,他们在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时,都认为“公社”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单位,甚至是共产主义的代名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欧文、德萨米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公社”作了具体的描绘,有的甚至进行过建立共产主义公社的试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常常把他们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称为公社。比如恩格斯在其早期著作《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就这样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无论生产和消费都很容易估计,既然知道每一个人平均需要多少物品,那就容易算出一定数量的人需要多少物品;既然那时生产已经不掌握在个别私人企业主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公社及其管理机构的手里,那也就不难按照需求来调节生产了。”可见,刘少奇等在南行的列车上虽然“吹”了“公社”,但“公社”一词的发明权并不属于中国领导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