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大跃进:一场急于求成的大实验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罗平汉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著有《大锅饭———公共食堂始末》、《农村人民公社史》、《天堂实验: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等
    

“大跃进”之年
    十年前,凌志军先生出版了一本关于人民公社的著述,即《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与失败》。前不久,该书再版。今年恰逢人民公社化运动五十周年,又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读读这本书,确实能给人们以诸多的启发。
    1978年是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人们也普遍认为,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其标志就是农民自发搞起包产到户,并在几经曲折之后,终于取得合法地位。后来,人们将包产到户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自然,中国农民的这个伟大创造,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由于包产到户实现了土地的使用权与所用权的分离,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资料即土地仍属于公有制性质,使农村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它使农民取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也激发了他们被压抑了多年的生产积极性。也正是由于包产到户的推行,最终导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悄然解体。
    人民公社是1958年建立的。当年之所以大张旗鼓地建立人民公社,本意是想通过公社这种方式,在中国找到一条快速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1958年是中国的“大跃进”之年。“大跃进”发动之初,曾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叫做“超英赶美”。1957年11月,毛泽东率团出访苏联,一则出席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典,二则出席此间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会间,苏联领导人向他透露,苏联将用十五年的时间,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并超过美国。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觉得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也必须有所表示。在了解当时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的英国十五年之后可能的产量后,毛泽东在莫斯科宣布:中国也将用十五年的时间使钢铁产量赶上并超过英国。
    在“超英赶美”问题上,中国领导人表现出很大的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口多,人多力量大;二是我们过去搞革命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运动的经验。二者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各项事业就可以出现超常规的大发展,也就是可以实现“大跃进”。所以在“超英赶美”口号提出的同时,“大跃进”在各条战线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随着“大跃进”的开展,全国人民对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雄心壮志,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各项建设事业,各行各业的确显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于是,党的领导人也开始为中国描绘未来的宏伟蓝图,并考虑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在这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在一位省委书记讲话时,曾插话说,对工业化不要看得太神秘了,对农业机械化也不要看得太神秘了。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不要100年,可以50年。他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不可以先由一个省进入共产主义。
    实际上,随着“大跃进”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展开,党的领导人不但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好途径,能在不长的时间里赶上并超过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很有可能先于苏联进入共产主义。中国的革命一开始是以苏联为榜样进行的,中国的建设一开始也是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苏联成了当仁不让的“老大哥”。如果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上中国能先于苏联一步,那确实是具有开创意义。这恐怕也是当年人们那么热衷于办人民公社,希冀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原因。
    笔者这样说,还是有所根据的。因为在这年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曾讲过这样的话:在延安的时候,林彪同志向我说,将来中国要赶上苏联,当时我还不相信,我想苏联也在进步呀?现在我相信了。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提前到来,因为我们的方法比苏联好,速度比苏联快,再加上有6亿人口和苏联的技术援助,理所当然要走到苏联的前面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