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哥哥虽然没有成为小邦国总理,却一度在家乡地位显赫。邦国虽小,印人自治的上层却是一潭混水。此时邦国已经有了英国人的政治联络官。甘地的哥哥被人告到联络官那里,被指涉嫌误导政治上层。他得知弟弟甘地在英国和此官员相识,就要甘地去说情。甘地明知不妥还是去了。官员很秉公办事的样子,说你不至于要利用我们这点友情来徇私吧。这名官员对甘地哥哥的印象完全负面,认为他是个政治阴谋家,也就特别不能容忍甘地的说情。他阻止甘地继续说下去,请他离开,甘地坚持不肯走并且继续往下说,该官员一怒之下就令仆人把他推了出去。甘地生性敏感,感觉自己受了奇耻大辱,他立即写信表示要告对方,对方回信叙述事件经过,表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你尽管去告。关键是从法律角度看,也确实如此。对自尊心极强的甘地来说,这真是很糟糕的心理处境。 甘地冷静下来后细看家乡,不仅政治纠葛复杂,而且,他要在当地开业,就难免要和那位官员抬头不见低头见。幸而甘地家族属于当地政治上层,社会关系和机会也多。此时一个在南非的印度商人有了财务纠纷,需律师帮忙,甘地因哥哥的介绍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就这样出走南非。 到南非后,发生了他被赶下火车的事件。在种族歧视的南非,乘警因甘地是个有色人种,不顾他拥有一等车厢车票,令他离开车厢。甘地拒绝后被拖下火车,行李也被扔下了车。历史学家们把这一事件看作“甘地开端”,是很有道理的。 火车事件对于甘地,是在精神上绝地反击的开端。不久又发生他在坐马车时遇到车夫的歧视,他拼命反抗成功。甘地曾经形容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学生、二流的律师,在此之前,他面前需要去征服的对象,不论是学业还是事业,似乎一直过于强大。作为三代邦国总理的后代,敏感的甘地始终胸怀大志,却又在现实面前自卑。人和人不同,每个人适合的领域也各不相同,对甘地来说,需要丰富学识知识和分析推理才能实践的事业,并不是他的长处;坚持信念和追求真理才是他的特长。导致他离开印度的那次羞辱事件,几乎是青年甘地失败的象征。可是这一次,他的对手貌似强大却并不占理。看上去是对手打上门来,而在甘地内心深处,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准备这样一场精神翻身仗,已经很久很久了。他会不惜一切地以他的生命去抗争。他小小的身躯突然开始迸发出无尽的热情和能量。 从自传可以看到,甘地拿着英国律师执照,却不是一个具备西方律师气质的人。他更像个僧侣或者说信徒。他没有皈依某个宗教,却显然是印度教的基础。看甘地的讲话文章,常有长篇大论的感性表达;相反,理性推理、逻辑叙述的部分却弱得多。他注重精神探求。他对于素食、禁食、禁医药、禁欲和其他禁忌等等,有着非常专注的思考,反复推敲体验、不断检讨自省。在妇女地位极低、童婚制的印度,甘地夫人成了他的绝对顺从者。甘地正当壮年时决定禁欲,他对夫人的态度是“禁你没商量”。妻子对他的决定大多言听计从,其中包括在病危时不顾医生警告离开医院、禁医药和营养等等。甘地对学校有自己的看法,孩子想上学也就不能够做到。而这些决定的背后,都有在甘地看来很深奥的宗教思考和精神。他是在履行信念,追求真理。 这些家庭中的问题看上去是“小事”,却也折射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就是个人的精神探求、宗教信仰,当局限在个人范围,若强加于人,或者说以某种强势想社会扩展推行,终有一些隐患在其中。 有件事情可以看出甘地思路和现代律师有所不同。南非的德兰斯瓦在1885年通过一条法律,其中有这样的条款:有色人种和印度人都不能在公共人行道上行走。这条规定其实不仅是一个种族歧视的问题,还有劳工歧视,甘地最感到不平的,是印度人算在有色人种之列,而阿拉伯人却不算。究其原因,还是大多印度人在南非是被称为“苦力”的契约劳工。去年在印度火车站,印度人呼唤那些替旅客头顶手提五六个大箱子上旱桥、赚几个小钱的搬运工,就还是叫“苦力、苦力”。这条法律更是对“苦力”的歧视。因此,身为律师的甘地,常常不感觉自己也在被禁之列,总是走人行道。可是有一天,甘地被一个官员的门警从人行道上推开,打到街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