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热衷宗教情感的社会改革者:重读《甘地自传》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个人的精神探求、宗教信仰,当局限在个人范围,若强加于人,或者说以某种强势想社会扩展推行,终有一些隐患在其中。
    林达
    我想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最早遇见甘地,遇到的是一个有定语的名字:“圣雄”甘地,还有他“非暴力之父”的声名。后来,我又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对圣雄甘地其实耳熟而并不能“详”,许多人在景仰宣扬了甘地很久,可能对甘地的“非暴力”落实到具体之处,究竟是些什么主张,也并不清楚,在印度独立的历史上,它究竟在发挥怎样的作用。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第一次对甘地事迹有些了解,不但很晚,而且是通过一个故事片,Richard Attenborough执导的《甘地》,它在1982年获得十一项奥斯卡金像奖题名,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八个奖项。如此得奖的传记大片,一个特点就是对史实会相当考究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从大众普及角度,这确是普通人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和一段历史的捷径。电影是一种很煽情手段,一般来说,被电影煽过一煽,会对你喜欢的人物更喜欢,对你尊重的人物更尊重。所以那次看电影的经验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我可以说是带着景仰走进去,满怀狐疑走出来。从此提起甘地,我条件反射般的反应是问号。要消除这些问号,还是要看书。于是在去年我看了甘地自传Mahatma Gandhi:His Own Story,然后匆匆忙忙在年底去了一次印度。
    在印度旅行四十五天,最后在德里有一天空闲时间。我也记得德里应该有个甘地纪念园,最后没有去,心里也没有太大遗憾:在印度,到处都是甘地塑像,遇到的没有一打,七八个也不止了。甘地事迹是印度学校对孩子们最正面、地位不容动摇的教育。虽然近年来印度学界研究的“复杂甘地”也逐渐向民间扩散,一个例证是印度到迪拜的飞机上,就在播放刚刚上映四个月的新电影--《我的父亲甘地》。虽然这不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大片,可它是货真价实的“印度电影”--由印度导演Feroz Abbas Khan执导,由印度宝莱坞明星Anil Kapoor制片,通过讲述甘地大儿子失败的人生故事,折射了甘地作为人的个性的另一面:在家里的专制,剥夺孩子们上学的机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极大困扰。虽然这无损圣雄光环,可是一个民间解构,对印度也并不寻常。
    曾经困扰我的,是在非暴力运动中看到预期发生的暴力。这让我想有更多的了解,甘地的非暴力究竟是什么?对甘地本人是怎样的概念,它怎样引向印度独立的操作,又引出什么后果?这是我想读一些书的原因。从印度回来我又读了一遍甘地自传,查了一些不同的甘地传记,还有一些印度历史。
    甘地自传可以让读者理解他成长的环境背景,获得他个性形成的第一手资料。甘地于1869年出生在印度一个西部半岛的小邦国Porbandar,人口七万左右,首都人口一万五千。甘地家三代都当过几个类似的小小邦国的总理,当时印度遍布这样的小邦国,直到印度独立时还有五百多个。这些小邦国的日常管理高度自治。我在另外一本传记中读到,甘地祖父曾经和Porbandar的摄政王政见不合,宫廷卫兵在他家门口架起大炮,一炮就把他轰走了。这些复杂的邦国政治宫廷争端,英国人是根本不管的。早年生活在这样的小邦国,感受不到什么多少殖民气息,却能够沉浸在浓浓的本土宗教氛围中。尤其是母亲对甘地影响很深,她不仅恪守斋日,还经常额外给自己整日和数日禁食。禁食对于甘地是一种带有强烈宗教意味的行为。
    甘地自小是个极敏感和自卑的孩子。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甘地的学业事业都不顺利,打击特别大的是进大学后第一年就读不下去而辍学。同时,他却有着三代小邦国总理所形成的家族压力和自我期许。一个长辈告诉他,时代不同了,按照过去模式,他已经不可能子承父业,假如仍然有此雄心,就必须接受现代教育,建议他赴英留学。甘地因此在1887年离家去英国。他的目的是取得律师资格,却似乎不是尽量扩展自己的知识。当时英国考律师非常容易,有的学生突击几个月就可以通过,有些应付考试的参考书甚至可以带进考场。但另有规定,必须上课三年。甘地也就在英国住了三年,他花了很多时间和兴趣在素食协会活动和对不同宗教的探究上。1891年6月10日,甘地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律师资格,但却并没有大学毕业。
    英国这个律师考照制度的特点是:取得执照容易,而要在法庭站得住脚、赢得顾客却很难。它的淘汰环节是在后面的开业执业阶段。甘地取得执照后归心如箭,马上启程回国。三年过去了,他拿着执照却发现自己读书不多,实际并不具备在律师界执业的知识和能力,再加上个性羞怯,因此困难重重。他一开始试着在孟买作为律师开业,遇到并不难的小案子,却在法庭上落荒而逃。最后他在孟买的律师生涯彻底失败,被迫回到故乡。此后,又发生了被甘地认为是带来他人生转折的事件,使他感受羞辱难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