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人:大 卫 汶川地震后,教师范美忠以极端言论挑战大众的道德容忍度,并以“尊崇生命”为名对自己地震中的“先跑”行为作了理性铺垫,意图用“美国价值”来启蒙中国民众。但遗憾的是:范美忠这种“思想烈士”的言论并不代表“美国价值”,他片面理解了美国的自由主义,以为“美国价值”就是单纯的“利己主义”,这也是为范美忠辩护的一些人对西方自由主义的最大误解。 尽管中西方的解释方法不同,人类的道德情感可能会因习惯和风气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总有一些人类共通的道德价值观,殊途同归。亚当·斯密在其伦理学巨著《道德情操论》中用 “道德人假设”奠定了西方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基础。可惜,本书进入中国较晚,思想理论界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很多人只知亚当·斯密为“经济学之父”,只知其巨著《国富论》,不知其最为看重的乃是《道德情操论》。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某些人在西方的自由理论中只找到了“利己主义”的理论基础,却没找到“利他主义”的理论基础。 这可能也是“范跑跑”心中的最大迷惑。他或许跟他的“先跑”朋友一样曾经隐隐感到内疚,或许隐隐感到自己的言论违背了一些基本的道德法则,但马上又被自己的“理性”所否定,因为这并不符合他所信仰的“自由理论”,他认为“自由理论”更接近真实的人性,尽管这理论让民众感觉不爽,也让自己感到痛苦。为了对抗这心中的“恶魔”,他用一种极端的言说方式来寻求解脱,甚至通过“信奉上帝”来对抗。 其实,早在几百年前,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就在“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他认为,“利己心”是人类的本能,“当它除了使个人关心自己的幸福之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后果时,它只是一种无害的品质,不应该得到称赞,也不应该受到责备。” 虽然“利己”不是一种美德,但在某种条件下,利己心也具有自发地趋向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建筑在激发人类的“利己心”基础之上的。 而人类在另外一种天性“同情心”的基础上却产生了仁慈、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等美德。“同情”就是“无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也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当然,从根本上来说,仁慈、同情心和舍己救人等美德都是不稳定的、非持久性的心理驱动力,一般人不可能持久地奉献下去而不求回报。但是,“由于仁慈在我们的各种天然感情中占据了比其他各种感情更高尚的地位,所以,某种行为所显示的仁慈感情越是浓厚,这种行为得到的赞扬就必然越多。”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候。这段时间,我们除了悲痛,还沉浸在一种强大的民族主义和道德回归的兴奋之中。整个民族在心底深处的同情和仁慈的美德,如火山一样源源不断地喷发出来。这是中国民众自发的道德觉醒,而不是道德说教的结果。这种久违的感觉,是觉得自己属于一个比自我强大得多的集体的体验,有些人竟其一生,希望寻求这种心手相连、共创未来的体验。这种感觉太好了!而就在这个时候,范美忠跳了出来,这是他遭到举国痛骂的原因之一。 从最近范美忠的一些自我表白中,可以看出,他是想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提倡自由主义。凤凰卫视上的“范跑跑”与“郭跳跳”之争,不如说是极端个人主义与极端的道德说教之争。范美忠的“自由主义”理论解释不了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甚至把英雄理解为受传统道德“毒害”的“傻帽”。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道德观念处于一种混乱期。造成的结果是,“范跑跑”式的极端个人主义与“郭跳跳”式的传统道德说教,在大众面前都很苍白、很无力。 (《道德情操论》,[英]亚当·斯密著,韩巍译,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