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彭程:在职业底色上描摹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军网 彭程 参加讨论


    说张策是一位公安作家,当然不会错。他在公安系统工作几十年,从基层民警干到全国公安文联的负责人;他的小说的内容,大多数也是公安题材。
    根据题材内容给作品贴上不同的标签,如工业文学、生态文学、校园文学等等,自有其合理性,因为命名本身即是一种分类。公安题材作品向来是一个大类,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其内容关涉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财产生命安全,因此容易受到关注。但遗憾的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与人们的期待值相差甚远。原因有多种,其中重要的一点说起来颇为吊诡:恰恰是题材本身的吸引人,反而造成了文学性的弱化。因为大多数作品都是从案件入手,而案件本身曲折跌宕,足以吸引眼球。写作者倘若欠缺清醒自觉的文学意识,往往会致力于展现案件的前因后果、侦破过程,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人性的发掘,结果便是模式化、肤浅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文学品格不足。阅读时很热闹,但读后却留不下什么印象。
    张策的公安题材着眼更多的是公安不同岗位工作和生活的日常性,打量警察的生存状态,探测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命运走向。即便写案件,他也能够跳出题材本身,或者说将题材升华,将主要笔墨留给案件背后的人,目的还是为了深入人的灵魂,充分地揭示人性。这是我在阅读张策的一部名为《刑警队》的作品集后获得的一种十分鲜明的印象。其实衡量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高下优劣的标准,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看是否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揭示了复杂深刻的人性。这一点正是不同题材作品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判定高下的主要尺度。
    如同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到其价值观的左右,一位作家的创作也总是依循着某一种文学观念。张策曾经撰文谈到,公安文学是一种职业文学,“但职业文学也是文学。我以为,职业文学的特点应是着重于描写职业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的改变与塑造,或者反过来说,是一个人在他的人格与命运中所反映出的职业特点,所谓职业化的人性……”这说明他的写作是在一种清醒且鲜明的美学意识指导下的写作,他的作品也印证了这种思考。
    在《刑警队》《派出所》《看守所》《晋监班》《宣传处》等一系列中篇小说中,他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警察这一职业的精神底色——吃苦耐劳、公正执法、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等,或者按照他的说法,“职业化的人性”。他笔下的警察们远远谈不上“高大全”,和其他职业人群中的普通人一样,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缺点,在生活和工作压力面前,他们也会情绪失控、言行失态。涉及职务调整升迁等与个人利益关系密切的事情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甚至有时也做一些小动作。但在危急关头,在节骨眼上,他们都能坚守职业操守,履行神圣职责,勇敢无畏,团结协力,相互扶持,努力完成好任务。这些行为的背后,显然有着情感、心理方面的深刻动因,而这也正是一部作品的文学性最能够生发的领域。作者对此流露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警察这个需要付出很大牺牲的职业却吸引许多人投身其中,而已经投身的又往往为之沉湎。这种奇特之处值得研究。是人类对自身荣誉感与正义感的崇高维护?是天然的善良与英雄情结的爆发?是信仰?是兴趣?抑或是……”正是因为具有这样既开阔又有深度的思考,他才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掘出题材中丰富深厚的蕴涵。
    数十年公安生涯,丰厚的生活积累,让张策刻画形形色色的警察形象时能够做到个性凸显,活灵活现。《晋监班》里性格质朴、打扮土气的县警察局长刘海,为了破案宁愿放弃晋升机会,因为他当年出车祸被老百姓从山沟里救活,他的感恩之情、责任意识已经融渗进了灵魂深处,无法容忍犯罪分子扰乱一方平安;《看守所》的老范,曾长期在隐蔽战线工作,结交三教九流包括黑社会,因此语言作风都颇为粗俗,引发所在派出所民警们的反感,被调到看守所来也带有某种惩戒的意味。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对于警察的尊严却有着强烈的敏感,设法寻找和保护一时冲动做下错事的女警。《派出所》里憨厚而愚钝的宛姓警察,靠下笨工夫把管片内的每户人家的情况弄得很清楚,再加上小时候贫穷无鞋穿,因此对穿皮鞋的人十分羡慕,并养成了时刻注意人的脚下的习惯,因此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歪打正着地破了一桩皮鞋失窃案,成为轰动一时的业务标兵。他的做法适合于信息闭塞、人员缺乏流动的时代,但随着时代发展失效了,他又不能与时俱进,因此便变成了一个有些可笑的人物;警察老张,因为心胸狭窄、凡事较真而得了精神病;沉默寡言的小丁,死于一次本可避免的鲁莽的行动,事后同事们才得知他那些天正闹离婚,心情不好。没有对警察生活的熟悉,这样的故事包括细节是虚构不出来的。总之,他在塑造警察人物时,既充分地揭示了职业赋予他们的情感行为特质,也着力关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社会性、普遍人性的方面,将个性与共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处理得较为准确妥帖……
    从张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家在艺术表现上多方位的探索。以叙述语调为例,多数作品平实、节制、冷静,不夸张不煽情,但波澜不惊之中却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力度。而《派出所》是一个例外,似乎有一些絮叨拉杂,有一些绕来绕去,仿佛一个老者怀旧的口吻。但如果了解到作为派出所的小四合院原本是民国时一位京剧旦角遗留下来的房子如今已经破旧不堪,了解到派出所每天要面对单调乏味而又永远不会结束的烦心事就会意识到,这种口吻分明可以更好地呼应它的沧桑感,以及日常工作的琐碎性。
    总之,张策的小说写作有自觉的追求——在人性底色之上对公安行业的生活给予深入发掘,并诉诸充分文学化的表现,使他的作品有效地提升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安文学创作的美学品位。
    (作者系《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