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光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这话的人,头脑当真简单得可爱。谁不知道,装神弄鬼易,扎实做人难?君不见——多少在国学热潮中自诩的“大师”、“热心”为传统文化建城立碑的各色人等,将孔老先生一次又一次扶上圣坛、拜作先知的时候,私下里却盘算着其中自己的营生?孔子有知,当惊世界殊。
    在所谓“国学”热的嘈杂喧闹中,李零先生的《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显得尤为可敬与可贵。与此前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相比,这一次作者更加直接地把“去圣”作为剖析的重点。在这里,《论语》既不是兴邦济世的处方,也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只是两千多年前一个知识分子的思考和他的喜怒哀乐。很喜欢正文中李零沉稳而带有冷幽默的叙述风格,还有——“学者幼稚病的主要特点是,读书再多,摆脱不了入戏感,写大人物,自己就成了大人物,自我发功,自我感动……中国养生术,吃什么补什么,他们也是这样。研究儒家就成了儒家,研究道家就成了道家,好像演员进入角色。如果天底下大家都这么搞学问,学兽医的怎么办?”——这样的言语大多出现在作者的随文注释中,酣畅淋漓,令人击节。
    如今与《论语》相关者,版本甚蕃。日前见到蔡志忠先生编绘的《孔子说:仁者的叮咛》新版(现代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其腰封斗大的宣传语:“于丹心语:‘我个人很喜欢蔡志忠漫画。’”直让人有沧海桑田的感慨;而下面一行小字——读者评说:“‘于丹的《〈论语〉心得》与蔡志忠的《论语》、《孔子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由得让人猜度——这位读者到底是没读过于的大作还是没读过蔡的漫画?
    
    《唐高宗的真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是孟宪实先生的第二本“百家讲坛”书。史学者讲史与文学者讲史到底有什么不同?读《唐高宗的真相》,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文学者讲史,擅长条分缕析;史学者讲史,可以抽丝剥茧。正如孟宪实所做的,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耀目光芒间寻找那颗常被遗忘甚或忽略的“黑子”——高宗李治。更重要的是,他把一个被抽象化、概念化的角色,重新找回了鲜活的“人”的神采。可惜的是,近年来虽有如茅海建的《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一版)这样的佳作出现,但真正乐意从事类似“雕虫小技”的史家并不算多。面对草根历史爱好者的著述渐成大潮,真不知科班出身的史学者作何感想?莫非,“那小曲儿好唱,唱好了它也难”?
    当有些人一门心思要把大路两边变成争奇斗艳的建筑博物馆时,另一些“非专业人士”的批评也随之高涨。由此,“非专业”的佳作着实读到不少。物以稀为贵,《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的《建筑师的非建筑阅读》(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令人眼前一亮。不过,这多少是个“伪命题”,因为这本文章合集中很多建筑师的读书有感,还是来自自己的本行——建筑。尤其是全书开篇原建设部设计局局长张钦楠先生的《城市如何开发——读一本奇书的感想》让人思考———城市为何?建筑何为?建筑关乎艺术,但首先关乎人本身。不由得想起隈研吾先生在《负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中的诘问:“那种不再与周围环境相割裂的、非独立的建筑物难道真的不可能存在吗?”近期,隈研吾又有《十宅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等著作相继引进国内,虽未及拜读,但很期待。
    《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李零著,三联书店2008年3月第一版,29.00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