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阅读。我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老师培养起来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基本上无书可读;即使有书,也不需要读。有一天,一个蝉声四起的中午,我捡到一张包盐的纸。 纸上有字,其中一段是:一个很少有的晴朗、寒冷的日子。太阳向四周射出朦胧的彩虹般的光柱。北风凛冽。草原上,低风卷起积雪,发出沙沙的响声。但是地平线镶边的茫茫雪原却非常明净,只有东方,在地平线尽头的草原上烟雾腾腾,笼罩着一片紫霞色的气…… 这段文字,让我爬上高高的槐树,向远方眺望。乡村少年的目光,越过明晃晃的河流、田野,鸟一样飞向地平线。在那里,在比那里更远的地方,有我不知道的世界。我因此忘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下午是语文课。老师没有批评我,却在课后悄悄告诉我,“这是《静静的顿河》里的一页”。对我在槐树上的迷迷怔怔,他很激动。他搓着手说,一个乡下孩子,对名著,能有这样的敏感,生发出这样的感动,难得呢!随后,他给我开了一个书单—— 《静静的顿河》、《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国演义》、《呐喊》、《野草》、《桐柏英雄》、《大刀记》。 老师只能开出这样的书单。他就这么多书。 我每看一本书,都按老师的要求,复述内容。复述不好,借不到下一本。我每次的复述,老师都说不错。很快,老师说,“你不要对我讲了,你对同学们讲吧”。从此,我看一点,给同学们讲一点。讲完了,同学们不肯散场,我只得编下去。我回去翻书,发现编的和书上的内容不一样,第二天再讲时还要编回来。连看带编,我这个阅读者,也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 不需要读书的年代,我有幸读了几本书,算是先行一步;需要读书的时候,同学们才开始读,但起步已晚。因此,1979年,我们村里只我一人考上大学。 有一次,我和曹文轩老师聊到少年时的阅读。先生沉吟半刻,说:“祁智啊,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比伙伴们多读了几本书。” 正因为如此,我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鼓吹者、实践者。 南京市在全国较早提出“振兴阅读”的口号。口号之下,是扎实有序的系统工程:几上几下推荐阅读书目,定期集中观摩课外阅读指导课,适时成立“乡村阅读联盟”,开展以带动乡村孩子阅读为内容的“蒲公英”活动……这些活动,我一开始就积极参与。活动中,我结识了一批教师,他们从骨子里意识到课外阅读重要,因而在“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读后怎么办”上,有想法,有做法。想法切乎实际,做法卓有成效。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的胡红老师,就是这些教师中出色的一位。我最早知道她,她先在扬子三小做教师,后来,她到南化四小做副校长。 现在,胡红老师捧出了专著《课外阅读,原来可以很好玩》。 我很高兴读到这样的书。胡红老师由行到思、由思到行,在这部书中展示的深度、高度,让人感到振奋和喜悦。 小学是课外阅读最早的推动场所,小学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最早的引导者。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件事情,语文老师应该做。一个语文老师,即使什么也没做成,但做成了这件事,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把这件事做成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祁智 作者系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 《课外阅读,原来可以很好玩》胡红著 现代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27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