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基因之争》,沈孝宙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版,15.00元。  《美丽的新种子:转基因作物对农民的威胁》,(法)R·A·B·皮埃尔、法兰克·苏瑞特著,许云锴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版,12.00元。 张田勘 □《百科知识》副主编,北京 人类历史上有哪次技术革命经历最广泛持久和最激烈的争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沈孝宙说,是转基因之争。 今天人类可以借助分子“剪刀”(核酸内切酶)和分子“黏合剂”(DNA连接酶)将生命的密码当成化学材料进行任意拼接,人类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按自己设计的蓝图重新塑造地球生命甚至包括人类自身,因此在基因上的这场技术革命对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这场技术革命已经引起了空前广泛而激烈的争论,而且还必将旷日持久地延续下去。而争论的本身和结果也必将影响各国的基因技术政策、各国的关系和人类发展的走向。 回顾遗传工程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至今已有数十种药物蛋白(包括胰岛素等)都是用遗传工程方法在微生物发酵罐中生产,并已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多年来人们从未有过异议。但用同样的遗传工程原理改造作物所生产的粮食却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群、某些民间组织和一些国家政府的质疑和反对,学术界也存在不同见解。 这些分歧除了科学本身外,还涉及政治、经济、贸易、社会、伦理等诸多层面;不仅政治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官员、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社会活动家纷纷表态,连寻常百姓也对此关注有加。为什么? 转基因产品,尤其是进入人们餐桌上的食品,其安全性是最受人关注的。食物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内涵,在某些情况下还与宗教信仰相联系。显而易见,食物是一类很特殊的消费品。第一,所有地球人都必须消费,一天也离不开;第二,食物的审批程序不像药品那样严格;第三,对食物,消费者还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权与知情权。 现在推广种植的几种转基因作物加工产品已进入食品生产系统和食物链,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就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人们担心和争论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遗传工程育种与传统育种是否有区别?插入的外源转基因是否长期稳定从而发生“非预期效应”?长期食用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作为主食和作为添加剂的转基因食物在安全性方面一样吗?转基因食物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抗菌素抗性标识基因是否会转移到人肠道菌上?…… 正是这些问题引起了争锋相对的争论和解答,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专家学者大相径庭的回答。但是,应该承认,专家们的说法和理论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由于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才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公众应当听谁的和相信谁?一个简单的原则是,不代表任何集团利益的独立机构的意见可能比较客观一些。而联合国有关组织,如世界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就是这样的机构。 评估和保证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是这一技术革命的成果最终走向市场并获得人们认同的关键。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转基因食物可以认为是安全的?通常认为转基因技术过程本身不会产生毒性或过敏原,关键在转基因所表达的产物蛋白。所以,如果转基因蛋白满足下面的条件,就应该认为它是安全的: 它们来自没有毒性或过敏历史的生物;它们与已知毒素蛋白或过敏原在结构上没有相似性;对它们的功能已有很充分的了解;它们在转基因作物可食部分中的表达水平并不高;它们在胃中能迅速分解;它们在加热或正常烹饪条件下能被分解;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在慢性毒性试验中也没有任何负面作用。 不过,面对未来食物中转基因种类日益增多以及遗传修饰更加深刻,转基因食物的安全评估将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实质等同性”概念是转基因食物安全评估的第一个原则。“实质等同性”的概念是“如果某种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已经存在的某一食品或成分在实质上相同,则在安全性方面它们也应是相同的”。 转基因食物安全评估的第二个原则是,必须“个案分析”。所谓“个案”是指每一种转基因食物都应该无例外地逐个进行,不能推论、演绎或代替,不能作普遍性的结论,也就是不能笼统说“转基因食物对健康是安全的”。即使同一种作物,转同一种基因,在同一批实验,得到的不同转基因个体,其安全性也会不同,因为转基因的状态不同,可能得到不同的转基因品种。 因此,作者认为,如果认真、切实地进行了以上这些方面的检验,又未发现任何问题,那被检验的转基因食品当然是安全的。这就要靠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以解决转基因食物安全性评估方法滞后于转基因食物快速发展的被动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