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时候还说耶稣基督生平和初期教会圣徒列传,会否令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呢?回望过去,各种各样的传记确是叫人眼花缭乱,圣经收录了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种耶稣传记,四人立场风格都不相同。近一点的,从卡赞扎基斯的《基督的最后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到Elizabeth Clare Prophet的《耶稣行踪成谜的岁月》,都曾激起争论。又有许多人写过《耶稣传》,大卫.施特劳斯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耶稣传》只是两个随手拈来的例子。华人方面有二十世纪中国神学家赵紫宸的《耶稣传》、《圣保罗传》和台湾作家七等生的《耶稣的艺术》等等。太多了。一言以蔽之,不论是为耶稣作传,还是为圣保罗作传,不外乎是一种诠释手段,耶稣和圣保罗是怎样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如何。 香港本地年青女作家谢傲霜刚出版的中长篇小说《耶稣13门徒》,改编自朗天的同名剧本。剧本不单改写成小说,还由许树宁指导公演。不论是什么版本,他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对前文本进行诠释。 我只想谈小说版《耶稣13门徒》。由于第一次读《耶稣13门徒》是断断续续的,印象中《耶稣13门徒》变成了一本短篇小说合集,因此故事与剧情备受忽略,反而每一短篇小说的中心意义提升至相当重要的层次。第二次差不多一气呵成读毕,小说的中心主题浮现,大概就是信心与试探、反叛与承传,主要角色不外乎是彼得(女彼得/男彼得/筋肉彼得)、犹大、扫罗(后来成为保罗)与约翰四人,而三次不认主的情节成为了整体结构的骨干。两种读法其实南辕北辙,但互相不抵触,按前者可能读出了神学的意义,后者则接近文学书籍的阅读方法。 彼得的角色最不稳定,女彼得老是站在信仰与试探的边缘上,透过三次不认主的绝情否定,进入三次「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的信仰表述,终于承传了耶稣的天国福音,绕了一个圈,成为首任教宗;而男彼得/筋肉彼得从拒绝继承父亲一手创立刻苦经营的花店,别过父亲,浪游四方,练成一身筋肉,终于游子知返,子承父业。众多彼得正是一个重重相叠的形象,同样呼应着中心主题,也就是封面印上的两句话─「反叛,得以明了;拒绝,得以承传。我们都站立在刃口之上,随时倒向刀锋的某一边。」 大家都知道谁倒向刀锋的某一边─是犹大倒向了死亡的一边,保罗倒向了重生的一边。小说作者忠于圣经,犹大是注定了的邪恶的人,在心魔安娜的引导下出卖了老师耶稣。扫罗起初迫害基督徒,后来转变为信心坚定的保罗,成为第十三个门徒。至于约翰,好比是一个评论人解说者,由于他不断传道解惑。因此是最稳定的角色,与彼得互为对照。 小说中耶稣基督只出现过一次,据说剧本中耶稣基督不曾出现,而公演时耶稣基督在每一场都出现。这证明了每一个人心目中的耶稣形象都不相同,但没有人能独占耶稣基督,更没有一种诠释能总揽上帝的道。因此我们透过象征,拉开不稳定的空间,让诠释进入,也让领略游走。小说《耶稣13门徒》的结尾也运用了象征,谢傲霜写道:「传说有一种海鸟,会生幼鸟的气而把它们弄死,之后又后悔,就啄开自己的胸膛,流出鲜血,让幼鸟复活。这种鸟据说叫做─鹈醑。」这个象征运用得宜,为小说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牺牲赎罪,复活重生,鹈醑的故事打开了一个诠释的空间,又好像漆黑中的一声鸟鸣,不知从哪里来,但带来了许多安慰。 ![]() 耶稣十三门徒,谢傲霜著,七字头文化出版社,2008年5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