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师傅的梅花烙。 尹氏父子俩合作打铁。 叮当叮当叮叮当, 打铁的匠人拉风箱, 通红的铁块锤子夯, 火星子一迸明晃晃, 小锤点,大锤夯, 扑哧一个火星子, 烧了大姐的花衣裳。 1 “打铁还需自身硬”“出手打铁要趁热”,生活中这些与打铁有关的谚语说明:这个行当曾经与人们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 当我路经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境内的苌池村时,一个醒目的“铁匠铺”牌子吸引了我。循着叮叮当当的铁锤敲击声推门而入,只见里边熊熊的炉火正旺,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正抡着锤子,对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有节奏地进行捶打,原始古朴的画面瞬间吸引了我的视线。 老人叫尹俊杰,今年62岁,他的铁匠铺不到十平方米,炉灶、风箱、铁砧、铁锤、火钳、煤炭,以及一些尚未成型或已经锻打成型的铁器,便是这里的全部家当。平时铁匠铺只有尹师傅一人在经营,周末儿子尹永伟来帮父亲忙活。 炉火熊熊,通红的火光映亮了尹师傅古铜色的脸膛,小尹以悠扬的节奏拉着风箱,伴着呼啦呼啦的响声,炉中的火苗如同一群精灵左右摇摆,翩翩起舞。炉火越烧越旺,炉火中的铁块由暗红变成通红,由通红变成刺目的炽白。在一旁眯缝着双眼观察火侯的尹师傅忽地起身,睁圆了双目,从喉咙深处低吼出一声:“好了!” 语音未落,尹师傅已抄起火钳与小锤,动作娴熟地夹出铁块,置于独角兽形的砧子上,用小锤在冒着热气的铁块上一击。早已蓄势待发的小尹立即抡圆手中大锤,和着铿锵有力的节奏,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指点的地方,瞬时喷射出一束束缤纷的火花。他们之间并无言语,但配合得相当默契,尹师傅将铁块翻来覆去,小尹落锤的速度越来越快,大锤小锤你来我往,锤起锤落。叮、当、叮、当,清脆的声音就像一首美妙的打击乐,回荡在太行山里…… 2 “铁匠这碗饭可不好吃啊!”这话一点不假,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尹师傅忆起自己的打铁人生,不住地感叹:我的铁匠手艺来自祖传,从太爷爷起我家就开始从事这个行业,至今已传承四代,有100多年了。记得还是七八岁的时候,一放学回家,看到正在忙碌着打铁的父亲和哥哥,他就会去拉风箱。在家庭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他就熟悉了这门手艺。 “打铁这种原始的锻造工艺,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高中毕业的尹师傅算是铁匠行当里的高学历者,所以介绍起他的“打铁经”来,既有条理又生动。“打长不打尖,打宽不打边”“只能九十九,不能一百一”。尹师傅是个有心人,他自编的铁匠经,生动又形象地说出了打铁的技巧。 “一个学徒要成为一个熟练的铁匠师傅,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磨练,即使这样,还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打铁每个环节的精髓。这不仅需要有吃苦精神,还需要极高的悟性。”铁块上火后加热好的标志是什么?想要锤打成什么样的器具?上了铁砧后怎么打,用多大的力?这些都必须心里有数,因为烧红的铁块是不允许你去量尺寸、称重量的,而且手工打铁也没有模具,“靠的就是铁匠的眼功和手劲!” “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在1980年那会儿,那叫一个忙啊,我们村六七个铁匠铺都忙不过来,光我家就有三个铺,我和父亲一个铺子,叔叔和哥哥各自独立经营一个铺子。”过去,生产队里有几套农具,大家换着用,包产到户后,家家需要准备一套农具,这着实带火了乡村铁匠。然而,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许多农具忽然失去了用武之地。 山西曾是全国的主要产煤区,过去村村都有小煤矿,铁匠不停地打矿车道钉、煤镐等矿用工具,但还是供不应求。此外,那时家家户户生火做饭都离不开火柱、打炭锤。而今,这些都已退出历史舞台,铁匠突然失去了用武之地。到如今,整个盂县,也仅剩尹师傅这一家铁匠铺了。 尹师傅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几十年如一日地磨练自己的手艺。这是打铁师傅们生命的全部,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坚韧勤奋的人生态度。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在乡间可能再也听不到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了,更看不到那炉火映照下脸膛光亮的铁匠师傅了。然而,在我的脑海里,打铁声依然是那么悦耳动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