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关注二语心理词典研究 提升汉语二语教学效率

http://www.newdu.com 2020-10-20 未知 李贤卓 参加讨论

    词汇是语言产出的动力和言语理解的关键。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培养第二语言能力,往往也是从最简单的词汇学习开始,构建第二语言的“心理词典”。“心理词典”指人们对词汇及其意义和相关知识的心理存储。“心理词典”中不仅存储单词本身,还存储与之相关的语音、语义、句法、语用等信息。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逐步构建汉语“心理词典”。
    简析相关理论模型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学界就开始关注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典表征发展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在西方二语教学研究界,影响最为广泛的心理词典理论之一,是J. F. Kroll和E. Steward提出的修正层级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该模型认为,二语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和二语词汇是分别表征存储的。概念直接和母语词汇相联系,对于二语初学者来说,二语词汇通过母语作为中介与概念相联系。二语到母语词汇表征的联系强度要比相反方向更强,母语到概念的联系强度要比二语到概念更强。随着学习者二语流利度的提高,二语词汇逐渐摆脱母语,开始与概念建立直接的联系,联系的强度也随二语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强。2000年,蒋楠从二语学习的角度研究了心理词典的发展阶段,提出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二语词汇发展表征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学习者的词汇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式阶段(formal stage)。在这一阶段,学习者要记住二语词汇的读音、拼写等形式信息,并与一语对应词汇建立联系。第二阶段是一语词条调节阶段(L1 lemma mediation stage)。一语词条信息被复制或附加到二语词汇信息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二语调节词汇,它的形式是二语的,但语义和句法信息都是一语的。第三阶段是二语整合阶段(L2 integration stage)。学习者抽取了二语词汇的语义、句法、形态特征,整合到词条中,二语词汇的表征和加工基本与一语相同。
    上述理论模型回答了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心理词典中词汇和概念表征发展模式的问题,在心理词典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重因素影响二语心理词典构建
    国内对汉语二语学习者心理词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早期研究内容多为学习者词汇习得情况的考察。进入21世纪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在主题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的发展。研究发现,汉语独特的形、音、义关系,使得汉语二语心理词典建构具有特殊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母语心理词典在二语心理词典的构建过程中起到桥梁的作用。二语词汇与母语词汇的联系方式始终在变化。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对词的理解深度不同,心理词典结构也不尽相同。如初级韩国汉语学习者依赖语音通道,使汉语和母语语音相似的词更容易建立联系;有了一定汉字基础的学习者选择词形通道和整词通道。在语义上,学习者母语和汉语中的共有义项较早掌握,母语特有义项在中级阶段开始干扰二语心理词典的发展,学习者直到高级阶段才能建立较为完善的二语心理词典,摆脱母语的干扰。
    第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无论是修正层级模型,还是发展表征模型,都认为二语学习者心理词典的表征是随着语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汉语二语心理词典的研究文献中,不少研究都将语言水平作为一个重要变量。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心理词典结构,这是由学习者对词的理解深度不同造成的。初级水平学习者依赖心理词典间的语音通道加工词汇,近义词的组织方式多以词条作为基本组织单位,对同形词的加工采用词汇联结模型,对异形词的加工采用多通路模型;高级水平学习者多选择词形通道和整词通道加工词汇,多以义项作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加工近义词,词汇加工完全采用多通路模型。
    第三,学习者的词汇搭配知识。邢红兵认为,词汇搭配知识是句法信息、语义关系、使用频度信息在心理词典中的反映。二语词汇学习是二语学习者汉语词汇搭配知识逐渐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搭配词语的数量增加、搭配类型丰富、同类词语的搭配范围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汉语词汇知识系统。
    第四,语言输入途径。对于多数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来说,词语输入的途径首先是课堂情景下的输入,其次是自然情景下的输入。教学输入是帮助学生收录词语的主要手段,交际输入是辅助手段,两者结合才能有效帮助学习者巩固和扩充其心理词典。
    汉语二语词汇教学由此获益
    汉语二语心理词典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既有学习者习得研究,也有教师教学研究;既有现象描写,也有原因和理论阐释。这些研究成果解决了很多词汇教与学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意义和教学价值。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追踪汉语二语词汇发展过程。包括不同母语、不同等级的汉语二语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心理词典的基本单位,与母语词汇联系方式的变化、词汇加工深度的变化。汉语学习者是如何学会词汇的,其习得过程是否与汉语母语者相同。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汉语词汇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第二,明确汉语二语词汇的特点。包括心理词典在学习者大脑中的表征特点,单个词汇形、音、义三个系统的联结模式,不同词汇是如何形成词汇网络的,联结强度是怎样改变的,海外华人以及东亚文化圈的学习者心理词典的表征特异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汉语词汇国别(语别)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第三,提升汉语二语词汇教学效率。根据汉语二语心理词典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教师可以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率。心理词典的建构是一个完善的词汇命题网络的形成过程,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在新词教学时,可以将已学相关词汇作为原点,通过形音义联系激活扩散,重组词汇网络,培养学生的词汇联想能力,提高学生汉语心理词典中各单元表征及其相关联结之间的清晰性。
    综上,目前的汉语二语心理词典研究围绕心理词典的特点、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对比了不同母语、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心理词典构建差异。在研究方法上,受到西方影响,大量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和语料库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法进行数据分析。另外,由于心理词典研究也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汉语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如启动范式、stroop范式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汉语心理词典研究的手段。但是,仍有大量问题有待研究。例如,汉语词汇有其自身特点,量词、动态助词等特有词汇的心理词典是如何建立的,还需深入探索。再如,已有研究对象集中于英语母语者和日、汉语母语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东南亚、中亚诸国汉语学习者数量逐渐增多,针对这些小语种母语者的国别化心理词典研究仍需加强。
    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词汇教学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小觑。研究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典,可以更好地揭示词汇习得的特点与规律,有助于改进已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提高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实施效率,应予以持续关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研制和教学参考语法书系(多卷本) ”(17ZDA3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