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林那北《右手握拍》:一声叹息

http://www.newdu.com 2020-09-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林那北 《右手握拍》
    读完林那北的中篇小说《右手握拍》后竟有一丝的恍惚。这部发表于2006年的中篇初一看像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写实潮流时期的作品。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平实的作品,是写中国人如何过日子的作品。当初新写实之所以引人瞩目,就是因为它把文学从宏大叙事、从哲学的凌空蹈虚、从形式的七宝楼台中拉了出来,让它走向了生活,走向了凡俗人间,小说因此而有了烟火气。
    已经想不起来十五年前中国人是怎么过生活的了,如果和脑海中新写实的残留印象粗粗比一比,《右手握拍》好像更丰富一些,对社会层级的覆盖面也要多一些。记忆中的新写实主要是对市井社会的描写,聚焦的是后来才命名的“底层”,方方和池莉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工人和小职员,相应地,描写的生活面也相对单一平面一些。但就这样在当时也是很了不起的,毕竟它拉低了人们的视线,看到了眼前的场景,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这不仅是文学的转向,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变化,同时也是社会伦理的体现,真正宣示了中国社会的常态化,不管是个体、家庭,还是单位、社区,甚至国家,都是由日常生活组成的,生活才是存在的根本。
    很想听林那北回忆一下《右手握拍》的写作过程,它的故事与人物的原型,它的写作缘起,它的创作动机,尤其是林那北十五年前的生活感知与生活判断。文学是生活的记录和生活的记忆,不管刻意与否,也不管隐藏多深,一定时期的生活总会在文学中得到书写,而对文学中的生活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不同时期文学中的生活描写进行比照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的意义甚至超出了文学而广及许多领域。为什么新写实在我的印象中描写的生活面相对较为单一,社会层级相对较低,显然是那个时期的社会风尚决定的,也是那个时期的社会总体面貌决定了作家的文学策略。这样说起来,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生活还是起了许多变化的。开放的程度,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生活的成本都不可同日而语。在80年代中期,政府机构还没能在文学中被日常化地描写,至于改革文学的政治话语那是另一回事。是社会开放的推动,才使十年后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的日常化描写成为可能,而再一个十年后,林那北们早已对海深侯门见怪不怪,如语家常。作品人物的社会层级一下子抬高,《右手握拍》的主人公李威已经是一个“省直机关干部”了,他的一些配角,与他一块儿打球的朋友都是出入省委、省政府大院和各部委厅局的公务员。选择这样的空间并没有什么特别,因为作品并不是所谓的官场小说,只不过是一个叙事的原点。原点固然有故事,但同时又是出发地,随着人物生活半径的展开,这个叙事空间被不断拓展,人物的层级也在增加,而生活的不同块面更是慢慢展示出来。许多生活方式与场景在80年代中期是不会有的,比如李威同事小卢的私家车,比如李威夫人杜若身上的人造心脏瓣膜,比如李威双胞胎儿子喜欢的电子游戏,还有二舟路上的网吧、夜总会、桑拿、洗脚房、演艺吧等等。
    作品中李威双胞胎儿子这条线是小说的重点之一,将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重头戏在80年代是无法想象的。在新写实时期,孩子好像还没有获得进入作品核心区的资格,他们即使出现在作品中,也是为了加重日常生活的经济负担,即使到了现实主义冲击波时期的90年代中期,孩子们在文学中也是为了替长辈“分享艰难”。但到了新世纪,孩子、教育渐渐成了大问题。这对双胞胎儿子来之不易,当初很让李威扬眉吐气了一回,所以他特地以自己喜爱的古代文学名篇《滕王阁序》中描写的名剑紫电青霜为他们起了名。但是,这时培养孩子的成本远非80年代可比,何况李威一生就是两个。这里所说的成本并不全是经济,更重要的、更高昂的来自于孩子的学业,单一个择校足以让一个家庭焦头烂额。学生的成长环境变得复杂了,蛊惑的东西越来越多,紫电青霜竟然被夜总会不法商人诱惑了去学所谓的艺挣所谓的钱,这在相对单一淳朴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李威对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已近宽容,但是,升学的压力对大家是一样的,宽容也不过是为了给孩子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能让孩子在中考中发挥好考上重点学校,但是,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以及所带来的反弹远不是李威的宽容所能化解的。无法说清紫电青霜逃学跑到夜总会去学艺是不是上当受骗,至于两个孩子在一个考场常常考得高分竟然是因了他们严密分工的作弊,双胞胎得天独厚的心灵感应,再加上天衣无缝的小动作几乎骗过了所有的老师,更不要说对自己孩子本身就偏爱的家长了。紫电和青霜的行为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小说显然不想为难孩子,它的所指其实也是老师与李威都想问的,孩子何以如此?
    对李威来说,他的幸运额度在生下紫电青霜的那一刻几乎全部用光,余下的日子只能不停地欠账还钱,人生的经营再也无法翻身。从小说的情节安排上看,李威的不幸和霉运开始于妻子杜若的心脏病。一个被机关当作特殊人才引进的乒乓高手竟然隐藏着先天性的疾病,这是李威怎么也想不到的,而且竟然一病即废,这又是李威想不到的。四口之家的小家庭,一旦摊上这样的事,不但是对劳力与经济的打击,更对家庭氛围与生活目标产生重大影响,李威在仕途上的追求也由此发生了改变。这个学业优秀,在文学上有过梦想,机关公文一把好手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家庭的拖累下慢慢没了心性,单位同事自然多有关爱,但在关爱的同时也就在官阶的竞技场上将他放到了替补席上。十几年下来,物是人非,李威成了机关科室的一枚闲人,每天的乒乓运动是他的生活目标与人生享受。如果不是从球友那儿听到机关干部大调整的风声,也许李威的人生就这样过去。但是,也许这次调整面积太大,年龄、资历、才干,特别是同事间的比对,不能不让李威产生想法。也许,在李威的内心深处,那股劲儿其实并没有消褪,也许,虽然妻子、孩子有操不完的心,但是,紧巴窘迫的生活时不时地总会有间隙的缓冲,让人生出美好向上的幻觉……总之,小说设计出了一组机关人事套图,也给了李威许多看上去的机会与可能,李威似乎也做了努力,连假球都打上了。当然,最后李威还是败下阵来,而且伤得不轻。走在他前面的固然上去了,与他平起平坐的也上了,那些看上去没戏的竟然抓住了尾巴上去了。关键的是,只有李威自己在同情自己,而在别人眼里,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自然的、顺理成章的,因为在机关,你一旦坐到了替补席,要再上场就很难了。看上去,李威的下坡路是从杜若的病开始的,小说由此安排的叙事也很妥帖,然而,故事背后的内容可能不这么简单。镶嵌在时间序列中的故事其实是不分先后的,事情的因果也就不能这么简单地连线。对于李威来说,他所面临的人生难题实在太多,不管是他真实的感觉还是错觉,在纷乱如麻的生活中,他大概无法分清哪是压垮他的那根稻草。
    这样理解,或许会慢慢接近小说的旨意。不管有多大的变化,生活的滋味大概是变不了的。小说的最后,李威对着自己手上的茧子想,“右手握拍,绝大多数人都这样,他无非是其中之一。”这一声叹息说的是握拍,又何尝不是在说人生与生活?为什么十几年过去了,阅读《右手握拍》丝毫没有违和感,就在于它写出了人们日常的状态,特别是在不动声色中透出的生存秘密与生活哲学。新写实也好,现实主义冲击波也好,或者如《右手握拍》,即使不在潮流,依然在远处闪光,文学总会眷顾我们,生活总会在文学中顽强地留下印记,它们是年份酒,是切片,为生活留下样本,随时可以让我们调取和品尝过去的今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