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王方晨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上很有想法的作者,我读到他的多篇小说都是以具体而微地民间体察为支点,用曲折、隐晦的叙述手段,贴切传神地诉说着人们内心的犹疑、彷徨乃至不安,现实的笔墨与寓言式的踅摸交相辉映,在人性的复杂多重上宣示着自己的文字伸张。《青年文学》2020年第6期头条发表的《奔走的大玉》,更是从一个崭新的高度彰显了这样一种强烈的精神皈依,充分表现出创作手法上升到了一个圆润成熟的艺术高度。 王方晨现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他极具个性化的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老大》《公敌》《芬芳录》《老实街》、中短篇小说集《祭奠清水》《北京鸡叫》《王树的大叫》等,总量达到700余万字。这既是一个量的积累,更是一个个里程碑意义上的文学标高,他的创作实践,他的不懈追求,都可以从这样一个侧面得到令人欣喜的印证。 我比较喜欢王方晨运筹独到的万千情态,阅读他的小说似乎就是在触摸一种很有人文特色的主题符号。不久前,我评论过他的长篇小说《老实街》,我发现他特别善于从一个具象的事件发散开去,将世相中纷纷攘攘的潮起潮落,舒缓地、从容地进行着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讲述。作者的文字平静舒缓,作者的书写暗流涌动,在张弛有度、有情有义的叙述中,变化着的时代风情,人与人相互关联的各种幽微声情并茂地呼之欲出,这次发表在《青年文学》上的《奔走的大玉》更是在一次在艺术张力的新突破。 《奔走的大玉》的故事线条并不新鲜,其情节框架的搭建多多少少还让读者的理解有些困惑,甚至在带入感上还显得不是那么紧锣密鼓,但是作家聪明地找到了文学对人性表现的细小缝隙,鞭辟入里地进行着极度认真地审视和打量,这就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解读维度和美学韵味。 《奔走的大玉》对时间、地点、人物的设置,也颠覆了人们惯常的阅读思维习惯,时间概念相对模糊,地理环境环顾皆是,而其中的大玉、志良、艾月和晓雯等等人物,也如同我们身边的张三或者李四,这种边际并不明朗的设定,一开始让我们的阅读非常烧脑,而当我们抓住了作品从一而终地贯穿着的那条主线后,你就会发现作品的意旨非常的迷人。作品着力在人性的良善与美德的伸张上发力,纤毫毕现地展现了普通人群的个性心路。粗看匪夷所思,细思则会心感慨,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小说描摹范式。 王方晨在《奔走的大玉》中,还成功地避免了人物身份的区域性标识或类型化标签窠巣,同时也没有在纯粹的寓言式小说表达形态上过多着墨,它紧紧抓住的就是人性这个归根到底的结点大做文章,使这篇作品所带给我们的解读路径富足而清新,它传达给我们的现实脉动和逻辑走向,有了更为广阔的延展空间,并且具有了旖旎无比的理性质感。 说到小说创作,每一个比较成功的作家或许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惯性表达,而王方晨在这方面的努力却始终建立在一种可以四通八达相互勾连的基点上,这一点是尤其可贵的,我关注他的作品已经有些年头了,每每读完他的一篇新作,都有一种想倾诉的冲动。我个人以为,任何一种表达形式都要以准确生动地反映内容为基本准则,且不可以形式的花哨冲淡了小说本身的艺术承载。从这个意义上去考量,王方晨的艺术奔波值得我们推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