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诗者,诗心写作与诗意生活——《独行:石心诗集》序

http://www.newdu.com 2020-06-18 中国作家网 向勇 参加讨论

    永松是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我们相识于燕园,相交于诗歌。他朴实谦逊,低调务实,正如他的笔名“石心”——暗喻在坚硬之物上长出柔软之心,透着一种最坚强的温柔。每次看到他的笔名,总让我想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和含石而生的贾宝玉,他们无畏无惧、良善仁厚,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中至善至美的化身。我想,永松用这种方式给自己的人生设定如此高远的价值追求,也是令人敬佩不已。
    永松的诗句大都来自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诗心涌动。面对细雨微风、残石断壁、风尘烟火、丛林村庄,他都以诗意之眼体察万物,让温润之心沉于世间,建立自己与这个世界一草一木的唯一联系。在那一刹那,时间和空间都变得意义充满。我想,所谓诗者,就是平凡生活中的寻美之人。他并不是遣词用句的超人,并没有附庸风雅地拼剪华丽的辞藻。他只是想表达他对生活的敏感,他对世间的虔敬,他对人间的深爱。
    诗者的诗心是对自己的再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谈到自己的时候,曾无比深情地说,“我能感伤也能冷静,能认真也能超脱。能应俗随时,也能潜藏非尘世的丘壑。文艺的珍贵的雨露浸润到我的灵魂至深处,我是一个再造过的人,创造主就是我自己”。我们曾被父母所造,又被外在所造,但最后是被自己所造。而如何再造自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负重前行;有的人浑浑噩噩,有的人清清爽爽;有的选择纵欲,有的选择清名。永松选择了诗意生活,让自己以诗人般的童真、纯美和善意观察这个世界,参与这个世界,走过这个世界。尽管有时候伤感、落寞、寂寥、焦虑,但看到那“一墙青苔静静伫立于旁边的樱花”,听见那“歌声流淌”过“没有颜值”的城池,想象那“阳光洒在青石阶上”,他就“充满喜悦”,就像用“一壶清茶”告慰庸常的“流浪和心酸”,内心无比充实。
    诗者的诗意生活是对现实有界的超越。从未名湖到青海湖,从义乌故城到半岛星洲,从乡野的老房子到燕园里的课堂,永松从寻常的物理空间,眺望到了无限超越的精神空间。从此在到彼岸,他用打破常规的想象之力和创造之翼,跃出世界尽头,冲向“汹涌的大海”,飞向“遥远的天空”。他在诗歌里寻到了百样人生的精华,他在诗词中体悟了世间万象的繁景。他手握“光明之物”,将生命中寸寸“柔软的时光”,打造成处处“闪耀天空的光芒”,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他人。
    无论是《偶像的黄昏》还是《巴黎的忧郁》,尼采式的哲思还是波德莱尔般的诗慧,都是对诗者运用智力和创造文字的内在要求。诗者,不仅要创造沁人肺腑的诗意芬芳,还要创造震颤灵魂的诗意陈酿。从某种意义而言,写诗不只有诗意的甜美生活,还有诗意的悲壮搏击,因为“对美的研究就是一场殊死的决斗;在这里,艺术家只是在被战败之前恐惧地哀鸣着”。诗者是晚睡的早醒者,是“众声喧哗”的清醒者,是孤独心灵的慰藉者,是人间罪恶的揭示者,是社会不公的鞭挞者。
    作为一个诗者,是永松的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