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针尖与眼神: 时空裂变中的大创造——王久辛长诗《蹈海索马里》赏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祁鸿升 参加讨论


    有着史诗情怀的诗人王久辛,最近发表的抒情长诗《蹈海索马里》(载于2017年7月17日《解放军报》)整体上秉承了他以前抒情长诗的风格,紧扣索马里中国使馆遭遇恐怖袭击这一时事题材,以热烈饱满的情感气势,铺陈渲染的语言风暴,向在索马里战斗与牺牲的战友们献上了自己的颂歌,彰显了当下中国军人为了人类和平与稳定的担当与牺牲。
    纵观当今诗坛,诗歌出现了精神衰微,很多诗歌患上了抒情自闭症,只关心自己的粮食与水果,而漠视时代和人类的共同发展。《蹈海索马里》走出了这种狭獈,这首千行抒情长诗,气势磅礴地展现出宏大深刻的人类命运主题。在手法上,诗人因事激情,在开头给我们平静地讲述了一位月光一样的索马里少女用自杀式炸弹炸飞了9个无辜的生命,聚集笔墨从充当自杀式炸弹少女的一个眼神中的一丝乞盼来重笔写起——只闪现了一秒钟的十分之一的针尖儿大小的眼神儿。但见微知著,王久辛从针尖大小的缝隙中却洞见到了世界的昨天、今天与未来,体察到了世界恐怖主义危机,揭开了这种危机产生的历史根源,打开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诗性世界,实现了时空裂变中的大创造:
    我们从使馆同志的行为中
    体会到:所谓文明
    就是人的良知要往低处走
    哪怕自己微不足道微如尘埃
    也要为更低微更渺小的人们做点事
    哪怕是一个亲切的眼神儿
    一个流溢于心的纯真微笑
    一个相助的手势
    一串急忙赶上前来援手的脚步
    那是人——心与心于瞬息之际
    相融相合的——宽广无边的大路
    我们——张楠的战友
    和索马里人一起
    走在大路上
    走在摩加迪沙的大路上
    走在索马里半岛——所有的大路上
    就是中国走在大路上
    就是人类文明走在大路上……
    从内容上看,这首抒情长诗有了巨大突破,他打破了传统军事题材诗歌囿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革命建设时期军旅生活的局限性,将触角直接延伸到了中国军人涉外军事行动的现实题材。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的速度不断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中国不断展现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勇于担当与牺牲的大国风采,王久辛的《蹈海索马里》正切合了这一时代的节拍,在积厘垒寸的诗境创造中,创造了中国军人放眼全球、关怀人类命运的思想高度。可以说《蹈海索马里》吹响了中国军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走向世界的号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诗《蹈海索马里》是又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王久辛在这个渐至打开的宏大的抒情世界中,始终用心着力于时空中的两个非常具体的触发点,即空间:针尖;时间:一个眼神的十分之一。通过这两个极其精微向度的触发点,不断进行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思想、情感及形象与逻辑的追索,创造了一个渐至辽阔的诗性世界,塑造了牵引着抒情主动脉的两个线索人物:中国军人张楠和恐怖事件中的索马里少女。从张楠起笔,他写出了英雄成长的过程,写他在生命被炸飞的瞬间灵魂升华的冲天气概,彰显了他作为中国军人为世界发展而死生的赤胆忠心。从索马里少女起笔,他写出了索马里国家和人民命运悲惨的根源,写出了善良的生命充当自杀式炸弹的深层原因。其用笔纵横捭阖,一如洪钟大吕,大扣大鸣,深度刻写了索马里少女所代表的索马里人民从恐怖走向恐怖的悲剧命运。两条线索都是明线,但是,一条形象质感,充满情感的律动;一条抽象深刻,充满理性的冷峻。两条线一会儿平行发展,一会儿交互融通,形成了相辅相成、内外同构的交相辉映的关系。从主次角度看,英雄张楠的成长历程是抒情主线,索马里少女的死亡及其内因分析是辅线,辅线从侧面丰富了主线的叙述,双线合一,深刻地点明了英雄为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牺牲的意义,以独特的审美创造完成了对时代英雄张楠以及我们国家“仁和”形象的塑造。
    王久辛的抒情长诗不但在思想上追求神思高远,含蕴丰瞻,而且呼应这种思想上的裂变,在艺术手法上也探索抒情长诗新的可能性,形成了他自己的个性风格。从艺术创新的角度看,《蹈海索马里》给人最鲜明的感觉,就是密布全诗的宏大律动感。35个抒情语群,形成了涌动在索马里海域的情感波澜。这些情感的波澜形态丰富,韵致生动,无论是主体部分湍急的意象流动、序言中的慢拍抒情,还是第8章中描述张楠面对“一坨一坨/冒着烟的骨肉残渣”的滞缓细述,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第33章是关于英雄张楠牺牲的章节,应该是情感高潮所在,是情绪风暴的聚集点。但是,我们看到作者悖逆思维带来的另一种艺术效果。他只用了平缓的语气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半岛皇宫酒店 张楠/──我们的战友/在袭击中不幸牺牲”,这是一个新闻式的沉痛宣告,一个遵循 “静因之道”的宣告,优游不迫,却掷地有声,隐忍的表达,一如地下奔突的岩浆,语调平淡,语意与情感却不断增强。作者显然在有意跳开狭窄的抒情模式,跳开悲恸欲绝的呼号,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牺牲的英雄,审视他巨大而潜在的美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从而联想到动荡中的世界,联想到制造恐怖事件的索马里少女乞盼的眼神,联想到人类的公平、公正和良知。这些潜沉的剖析和联想,极大地放慢了抒情节奏,却增强了抒情的高度与温度,实现物境、情境、意境“三境”统一,直抵人心,热烈而又不失冷峻。
    “诗缘情而绮糜,赋体物而浏亮”。全诗坚持这种大抒情格局,始终在一点一滴地运用细节实实在在地创造意境,使所有的人物行为都融化在意境之中,自觉跳脱了一般宏大题材情境化不足的现象。充当自杀式炸弹的索马里少女出现在张楠面前时,有一个细节情境就十分扣人心弦。“他看见了她的眼神儿/那黑白分明的眼神儿/流露出来的一丝/一丝儿的乞盼 是的/不是期盼 是乞盼”,对于一个充当杀人工具的少女来说,这个邻家女孩一般的眼神很独特,成了哲思的泉眼,引发了诗人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从而揭示了索马里成为灾难之地的历史与现实的缘由,拓展了原有的场景与意象空间,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彰显了张楠牺牲的意义。诗中还有许多细节,如张楠在索马里负伤后对家的种种怀想以及抱着索马里骨瘦如柴的儿童热泪长流的情景,都令人读后深切感受到“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情怀。宏大的思想,强烈的节奏,却抛开了大开大阖的抒情格局,在精妙而细微的表达中实现了思想与艺术的和谐共振,实现了静水深流的艺术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