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万象 >

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http://www.newdu.com 2020-05-1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连子强 参加讨论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是中国对外话语权建构的重要环节。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必然涉及中国故事的有效编码、结构和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对中国故事叙事体系的建构过程的整体思考。具体而言,这指向了五个体系性规定。
    真实主动:中国故事传播力建构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中国故事传播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叙事者自身在受众中的形象和认可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积极主动、久久为功。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盖过种种负面舆论和奇谈怪论。在这里,“正确”和“先入为主”规定了中国故事传播力的两个关键词——真实与主动。
    真实,就是做到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客观呈现,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向世界展示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中国人历来讲究“事实胜于雄辩”,将“摆事实”置于“讲道理”之前。只有一以贯之地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才能累积起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的公信力,树立“中国叙事”的客观公正的形象,增强国外受众对中国故事的信任度。
    主动,就是做到积极地对外传播中国故事,及时地将中国故事讲清楚,让“中国叙事”在国际场域中做到先入为主。因此,做到积极、主动地对外传播中国故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使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场域迅速占据一席之地。做到主动地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抢占传播渠道和话语先机,既是创造国外受众对“中国叙事”的依赖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
    自信包容:中国故事的叙事内容建构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中国故事的内容建构,必须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才能底气十足地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内容上可以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充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制度优越性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以及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等。随着中国的崛起,要提倡更为包容的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故事的内容建构,必须避免在故事叙事上的孤芳自赏、盲目排外,避免将中外文化、中西制度、中西话语二元对立化。
    生动形象:中国故事的叙事修辞建构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中国逻辑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中国故事可以让外国人“听得懂、听得进”的关键因素,诉诸生动、形象的语言与符号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升对外话语的亲和度、感召度和认同度。加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客观上需要一套通俗的、直观的、形象的修辞系统。
    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戏剧冲突的情节等。中国故事运用语言修辞,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语言特点,探索中国故事适当的表达策略,讲述能让国外受众听得进、听得懂的中国故事;视觉修辞则强调对视听语言和图像符号的运用,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中国故事的视觉修辞建构,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听语言和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共情共识:中国故事的叙事语境建构
    故事是一种全球普遍认可的“交流语言”。然而,从“故事叙述”到“意义认知”中间是一个复杂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构建一个超越地域、政治、文化、种族等认知壁垒的叙事语境,是实现中国故事对外传播有效到达和正确解码的重要前提。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是一种普遍的文本生产观念。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而情感认同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共情与共识。
    共情,是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的过程。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观念,传达中国谋求与世界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善愿望,同时也必须持续阐述中国基于这种良善愿望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加强与世界的持续沟通,才能让中国故事赢得更多国外受众的理解与支持。
    共识,就是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由于中外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在诸多议题上呈现不同立场,诉诸情感认同的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必须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通过情感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是增强中国故事的创造力、感召力的重要方式。
    文以载道:中国故事的文本意义建构
    中国历来推崇“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如果说情感认同是“听得进”的心理基础,“道”的认同则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根本目标和最终落脚点。
    “道”是中国故事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如果不能在“道”上赢得国外受众的认知与认同,那么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文以载道”的根本目标,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在当前世界格局中,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实际上表现为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框架设置权和阐释权的竞争。框架设置权预置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和理解模式,框架阐释权则提供了对事物的价值评判和意义生成。随着中国在国际场域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应向世界提供一套由中国话语构成的框架体系和阐释体系。

 
    (本文系华侨大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新时代大陆对台传播话语权建构研究”(20SKGC-QG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