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纲(2)

http://www.newdu.com 2020-02-26 《江汉论坛》 龚举善 参加讨论

    占尽风情向小园:多维审美形态
    与传统报告文学相比,新时期报告文学在艺术形态和审美品格方面有了很大改观,呈全方位跃进态势。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形象刻画与细节描写,意境营造与语态呈现,多元叙述与史诗意味。
    (一)形与神合的形象美和以点带面的细节美
    必须确认,报告文学中的形象既不是社会实体中的生活原型,也有别于经由深度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审美范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典型”——报告文学典型。一方面,“第三典型”遵循社会生活的现实逻辑,信守生活典型的本质依据;另一方面,务求斩除杂枝蔓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艺术规则予以选择、提炼与整合,使之成为有机艺术文本。
    新时期报告文学在形象塑造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技巧,一切有利于性格摹绘的方式方法都被派上用场,以期写出人物的时代感和立体面。尤其是传统描写模式的突破,不仅实现了新型报告文学形象刻划的价值追求,而且达成了化平淡至神奇、变呆板为灵动、以形貌纳神韵的艺术效果。如陈祖芬的《理论狂人》对黑脸大汉党治国的肖像描写,就是如此:“我的第一感觉是害怕,那张长脸好像从来也没洗干净过。他50岁,可我觉得他大概从来也没有年轻过,他大概一生下来就这么老了。那莫测高深的三角眼,那阴沉的高鼻。鼻翼两旁像刀刻石凿似地有两道深沟直通向嘴的两旁。而嘴,直接就像平放着的两把刀。”
    细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人物性格的聚焦,主题话语的凸显。它将琐碎驳杂的生活事象浓缩于某些“胶片”,映射出万象纷呈的大千世界,于有限的语符之中蕴含尽可能丰厚的意味。可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这就是此期报告文学以点带面的细节美。
    以钱钢《唐山大地震》为例,作品中众多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似一个个影视分镜头,构成了作品的艺术链条。护士丰承渤值夜班时被砸人废墟。一天一夜后,人们打穿数层楼板,从凿开的小洞中发现她还活着,但身体被嵌死在楼板和铁床架之间。救护人员无法挪动那块楼板,又因缺乏输血条件而无法截肢,她只得在众目睽睽之下活活等死。当她最后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好友张淑敏问道:“小丰,你还需要做什么?”她想说话,但发不出声音。小张懂得她的心思,以手代梳,含泪整理好她的头发。尔后,这位年仅20岁的姑娘便永远地去了。这种美被毁灭、生命被扼杀的悲剧细节,以其强烈的现场感与过程性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感叹:“这位姑娘在生前未能自由自在地尽兴地打扮自己,然而辞别人世时毕竟是美丽的”;“像丰承渤那样的人,虽未免一死,却在灾难的废墟上留下了人类精神对死神的胜利的记录”。可以认为,丰承渤的特殊“告别”,既是美好人性的一次超常闪光,也是对动乱年月人性扭曲的冷峻反思,因为活着的时候人们非议她“爱美”,如爱用香皂洗脸,爱在额前做个“刘海儿”等。她最终以美的形象离去,无疑是美好人性对丑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同时表明,美是毁灭不了的。
    类似的脍炙人口的细节比比皆是。如孟晓云等《还是那双眼睛》中王震将军从马上摔下继续躺在原地看书的细节;陈忠实等《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回忆》中几位农村老太太到城煌庙为李立科求神问卜的细节;《中国的“小皇帝”》中那位“爸爸”深夜躺在床下以防儿子摔下的细节等等,均生动传神、永久难忘。
    通过此期报告文学丰满鲜活的形象塑造以及细腻深厚的细节组合,我们重新领略了传统创作思维在新时期优秀报告文学文本中崭新的艺术魅力。
    (二)情与景会的诗意美和声色互惠的语态美
    随着新时期报告文学生活判断力和审美把握力的普遍增强,其诗化特征及声色语态也日趋高扬。这再一次标示出当代报告文学文学性的增强。
    权衡一个作品的诗化程度,标准固然多样,但关键看其是否在形象生成和文本结构中营造出情景互融、心物相往、天人合一的意境。因景生情,缘物抒怀,境中达意,此乃立境之前提。无景不合境,寡情难成意。情景两全,虚实相生,妙合无垠,方得“一情独往,万象俱开”。可见,诗意美是报告文学美学品格的高级形态。别林斯基指出:“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观念不过是海水的浪花,而诗意形象则是从海水的浪花中产生出来的爱与美的女神。”④新时期报告文学的诗意女神丰姿俊俏,袅袅百态。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基本范型:第一,婉约型,如《人生环行道》等。第二,优雅型,如《大雁情》等。第三,雄放型,如《当年他们多年轻》等。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语言以其音响性、色彩感表现出强烈的造型功能。可谓“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正气歌》、《路的呼喊》、《毕竟东流云》、《万家忧乐》、《唐山大地震》、《中国农民大趋势》、《马家军调查》等作品,说理则力透纸背,言情则泣鬼感神,有着超越其他文本语态的巨大艺术冲击力。
    除广义声色语态外,此期优秀报告文学文本尤为注重言说符号的内在灵性,从而使作品语态的视听效果更为热烈生动。如黄钢在《巴黎,让我们仔细看看你!》中以电影特写手法“塑造”的人道女神像:“我看她是以那坚定安祥的神态,挺立在弹痕累累的公社社员墙前——她似乎是在迎面扑来的枪林弹雨之中,视死如归地张开了她的两臂,一直到今天,火热的生命在她身上并没有终止;当我接触到她那已经风化了的雕石上有粉末在脱落时,好像仍然听到了公社战士们心脏的跳动!”
    由色人声,由神态到心态,将今天和历史、现实与理想、和平与战斗、生活与诗思立体地凸显出来,使人犹忆呼啸而过的枪林弹雨,仿佛听到了公社战士们心脏的跳动,感悟到了他们行动的意义及其与当今生活的潜在联系。新时期报告文学的语言创新及随之而来的语态美由此可见一斑。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诗意追求及语态特征,一方面促成了报告文学本体的调适与新变,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我们将重新评估报告文学的传统艺术准则。
    (三)多元推进的叙述美和时空互动的史诗美
    无可怀疑,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已经有了显著改进,传统型平面叙述格式被打破,起而代之的是网络状复式叙述方式。正如人们指出的那样:“今天的报告文学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平面报告,而是要进行多角度的投射,展开横向和纵向比较,用多层次的面面观对事件进行深人细致的解剖。”⑤
    随着经济、政治等领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生活节奏及其面貌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快速感、复杂感,不再是一眼望穿的透明玻璃;饱受生活磨砺和开放文化精神濡染的作家已不再满足于“竹筒倒豆子”的写作定势;读者的口味也水涨船高,既希望作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生活信息,又渴望获得总体上的明晰性。因此,报告文学的叙述方式不得不相应地更新。这集中体现在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审美追求上。如《中国农民大趋势》、《中国的“小皇帝”》、《唐山大地震》、《京华见闻录》、《中国农村大写意》、《中国人才大流动》、《神州大动脉》、《中国院士》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信息新鲜、哲理感强的特点,而且视角多变,时空交错,空间感广阔,呈现出时代缩影、‘全球村庄’的社会全息图画。”⑥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叙述美主要在下述四个层面展开:叙述媒体上出现了口述报告、广播报告、影视报告等;叙述角度上,一改过去一元角度或二元角度的单纯型展现,出现了三元角度和多元复合角度,而且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交叉闪回间灵活自如地切换叙述视角;叙述结构上,除纵式、横式外,更多地采用纵横交错的复迭式结构、巨细相衔的包孕式结构、环环相扣的连环式结构等;叙述体式方面,大胆吸收周边文体优势,从而使报告文学演进为一种包含甚广的文体谱系概念。
    世纪之交的顾盼和迎候心理,造成了以现实审读为支点的回眸和前瞻意识。回眸和前瞻间的显性或隐性时空度量,构成了开放视野中的史诗空间。于该空间的似真性语符文本,必然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与雄阔感。
    跟踪追击式报告文学更能表现生活的过程性与流动感。从中,读者可以更为真切地聆听时代前进的足音。理由的“栗菊杰系列”——《扬眉剑出鞘》、《续扬眉剑出鞘》、《她今天称杰于世》等,渐进地写出了巾帼剑侠栗菊杰从成长到成熟、由中国走向世界的非凡历程。张篙山《一个“傻子”和一个瓜子市场的兴盛》及《傻子瓜子衰微录》,历时地报道了年广久及其瓜子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兴衰浮沉,折射出改革时代行为主体的开拓与调适。李鸣生的“航天系列”(《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等)及徐剑的《大国长剑》等作品,也以集束方式纵向勾画出新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轮廓,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紧迫感。与此同时,瞄准一点、多维投射的集纳式共时性叙述也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现代史诗意识的重要承载方式。《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温故戊戌年》、《世纪晚钟》等史志体报告文学,用力将笔触伸人那些具有鲜明聚焦性质和浓郁历史意味的岁月拐角处,于记忆的“黑箱”中清洗出富有当代启示意义的各色“剧照”。这意味着开放中的报告文学的深广度得到了整体提升。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史诗性尤其体现在1980年代以来的众多全景性作品之中。日新月异的生动现实,作家对于多彩生活的深度介入,读者群落多样化的求知求解心理,使全景报告文学以大跨度、大容量的史诗形象而成为受众的阅读焦点。《中国知青梦》、《忧患八千万》、《百万大裁军》、《中国863》、《“希望工程”纪实》、《大京九纪实》、《中国院士》、《香港大案》、《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孩》等,显然很有代表性。它们视野宏阔,浩歌长啸,无可辩驳地昭示了未来报告文学创作的光明前景。
    时代呼唤报告文学,人民需要报告文学。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伴随着新时期报告文学审美形态的多维跃进,文学与读者间的亲和关系将愈加密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