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四十不惑”,我们却还年轻——2019全国文学内刊年会暨编辑业务培训班总结发言

http://www.newdu.com 2020-02-14 中国作家网 马鲁纤 参加讨论

    “四十不惑”,我们却还年轻
    《海中洲》编辑马鲁纤
    我是一个来自东海小岛的地方小刊《海中洲》的新人小编。我的家乡浙江舟山是全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市的地级市。如果把长江比如成跃向东海的巨龙,那么舟山就是龙口的明珠。
    个人真的觉得非常荣幸,能在2019全国内刊年会这样的文学大会里,和各位老师们相遇,在鲁院里聆听专家、前辈的指教。小时候看文学期刊,很多知名作家的大作后面会有一行“某某年某某月写于十里堡”,所以我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带着朝圣的心情,带着圆满的感激。
    谢谢主办单位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作家网的领导,谢谢秀娟老师、小杜老师和小穆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谢谢鲁在座各位老师的关心的帮助。
    这次学习安排时间紧凑,课程即富于操作性,又具有学术性,尤其是对我这样的新人编辑来说,这样的学习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和激励意义,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以后的编辑之路。
    通过这次学习,能让我们的路走得更坚定。正如吴义勤书记在第一天的辅导讲话里,把我们内刊比作满天星、比作花园里的灌木、比作肌体中的毛细血管,认可了我们内刊对于整个中国文学生态存在的价值。我们就应该守好这份块阵地,担起这份责任。我们新人编辑尤其是要正视在政治意识方面的稚嫩,不断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增强政治定力,严格要求自己,快速成长。
    这次学习,能让我们走得更长远,正如孟繁华老师、何平老师的讲座,从文学史的高度,论证了我们内刊对当下文学创作的补白作用,对地方文化事业的促进作用。
    这次学习,能让我们走得更扎实。正如付秀莹老师与我们娓娓长谈,从作者编者的双重视角,为我们勾勒了双种发展的路径。
    这次学习,能让我们走得更前沿。像走走老师的数字人文研究,从新锐前瞻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作品评价研究的新可能。
    这次学习,能让我们走向五湖四海、与时俱进,像王十月老师、徐晨亮老师给我们那些拓展办刊思路的办法。
    我们会把这些理论和经验带回去,内化到我们的办刊实践中去。但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年会学习,沿着这些作家学者的顶层视线,让我去改变观照自身的位置,不再拘泥于东海的一隅,不在沉迷于创刊40年的过去,跳脱出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其他的可能。
    我们曾经苦于 “夹缝求生”,或许就是我们内刊的一个独特位置,我们也属于公共文化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相对来说,内刊不用去直面市场的风霜, 也不用承担发行的压力。我们的相对于大刊名刊也更深入生活,更方便服务这一方乡土和这一方乡亲。
    我们曾经不满 “纯文学土壤被侵蚀”,或许这就是一个“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契机。网络和自媒体带来了文学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但它们本身不该成为我们假想敌,也可以改造成我们宣传自己的武器。
    我们曾经恐慌 “青黄不接”,或许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从不感兴趣的群众中孵化文学人口,从文学人口中发掘和培养文学人才,再从文学人才中,去支持那些可以成长为领军人物的高峰高原。
    我们还曾经自嘲 “孤掌难鸣”,但现在有了中国作家网主办的全国内刊年会这个平台,有了关心年会的中国作协领导们,有了参加年会的所有老师们,我们觉得自己找到了娘家人,还找到了一支庞大的、无限潜力的友军作为依靠。
    我们的小刊《海中洲》的40岁了,四十不惑。但我们却感觉自己还年轻,还有很多的好奇和向往,我们胸口跳动的还是“为人民办刊,为时代发声”的初心,我们的文学版图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白。《海中洲》愿意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年年相约,希望每一年都做成最好的自己,来回报中国作家网搭建的广阔平台,回报各地市内刊同仁们的友谊和厚爱。
    最后,再一次谢谢主办单位,感谢辛勤的鲁院职工,谢谢与会的前辈老师!祝我们的全国文学内刊年会大家庭越来越繁荣兴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