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明清诗文研究七十年(4)

http://www.newdu.com 2020-02-12 《文学遗产》2019年第5期 吴承学 参加讨论

    四、国际交流与跨文化互动
    七十年来的明清诗文研究,也是一个国际交流与跨文化的互动过程。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学界就受到日本汉学的影响。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日本京都弘文堂书房1925年版)以格调、神韵、性灵三家诗说支撑起明清诗学史的骨干,对中国学界影响很大。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日本岩波书店1950年版)是第一部清代文学批评史,1988年汉译出版(杨铁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多被参考与引用。改革开放之后,中、日学术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1979年章培恒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赴日讲学的中国学者,取得很大成功,他对日本汉学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进步颇多了解。回国后,即组织学者协作翻译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1]《宋诗概说》《元明诗概说》[2],这在当时的古典文学界可谓开风气之先,而他本人也从中获得启发。例如,吉川氏将李梦阳作为明代古文辞之“平民精神”的典型,肯定其创作中接近民间文学、返归于文学之抒情本质的成分,章先生则转化这一论断,以李梦阳诗文的“真情”为基点导出其反理学的特征,再对“真诗乃在民间”加以阐释,将晚明文学思想的源头追溯到弘治朝[3]。徐公持曾撰《吉川幸次郎论中国文学的特色》(《文学遗产》1981年第1期)专门加以讨论。此外清水茂、竹村则行、松村昂、大平桂一等学者的清诗论文,都注意到一些中国学者忽略的问题,如明亡后一度遁入空门的方以智、金堡、钱澄之等人的创作,康熙十八年(1679)博学鸿词试对文坛的影响等。清水茂《清水茂汉学论集》(蔡毅译,中华书局2003年版)收录《钱澄之的诗》《论金堡的词》《澹归和尚与药地和尚》《龚鼎孳论》《陈维崧的词》《徐履枕的传记和诗》《屈大均的词》等,中国学者的成果深受其影响。日本学者对明清诗文文献方面的研究对中国亦有影响。山根幸夫《增订日本现存明人文集目录》(日本汲古书院1978年版),松村昂《清诗总集131种解题》(松村昂编,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1989年版)、《清诗总集叙录》(松村昂编,日本汲古书院2010年版)等,皆给国内明清诗文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晚近以来,北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明清文学研究最为热门,成果也最多。陈世骧提出的“中国的抒情传统”、谢正光的清代诗文及文献研究、吴盛青的晚清遗民文学研究等,对国内学术界都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在国内反响较大的是孙康宜、宇文所安教授所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刘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下卷以1375年高启被杀为开端,迥异于国内以王朝更迭为分期的文学史写作。中译本出版后在国内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国内先后发表数十篇书评,既有肯定,也有商榷。
    与国内明清文学研究关注重要作家、流派的研究不同,北美的研究比较注重专题研究。例如,明清女诗人研究更是北美明清文学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学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股热潮与欧美学术界对文学的再经典化思潮相关,女性文学成为文学再经典化的重要方面。在这种风气推动下,国内的明清女性文学研究也颇为活跃,与海外的研究互相呼应。如《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黄嫣梨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清代闺阁文学研究》(段继红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赵雪沛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明代女性散文研究》(张丽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清代女性诗学思想研究》(王晓燕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明代青楼女词人研究》(欧阳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清代江南女性文学史论》(宋清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明代青楼文化与文学》(刘士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与此种研究的活跃相呼应,文献整理方面的成果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清代闺秀诗话丛刊》(王英志编,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清代闺阁诗集萃编》(李雷编,中华书局2015年版)、《清代闺秀集丛刊》(肖亚男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清代闺秀集丛刊续编》(肖亚男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江南女性别集》一至四辑(胡晓明、彭国忠等编,黄山书社2008—2014年版)等书,较全面地反映了清代女性积极创作的景象和清代女性别集刊刻的面貌。
    一方面,明清以来,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学术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早已引起学界的重视,而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在海外(主要是东亚)传播也是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点。近年来,中国学者张伯伟与陈广宏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有代表性。张伯伟对域外文献考察立意高远,提出了有深意的系统理论。他认为,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应当将域外汉籍作为一个整体,从东亚内部出发,考察其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同时注重东亚内部和外部的相互建构[4]。所著《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全面展现清代诗话东传的数量、时间、途径,并对其东传日本、朝鲜的情况作了比较,从一个侧面展示汉文化圈在近三百年的演变轨迹。陈广宏《日本所编明人诗文选集综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旨在考察异域人眼中的明代诗文,重新思考明清文学立场、价值之异同。
    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待海外汉学有一个从盲目崇拜、单纯引进,到理性吸收、平等对话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者广泛吸收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与观念,又进行合作研究或学术对话,共同推进明清诗文的研究,并形成了以中国学者为主的学术共同体。
    七十年来尤其是近四十年来,原处于边缘、起点较低的明清诗文研究,勃然而兴,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无可讳言,在表面的研究盛况之下也存在一些问题。当我们不再仅以填补“空白”与获得“知识”为目的,而是站在学术史的高度,以追求学术深度与思想底蕴为旨归,就不难看出,在这个领域里,琐碎与无谓的研究随处可见。成果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真正有识力、善独断,能够把握中国文学发展内在脉络的深度推进并不多见。由于研究热度和研究人数的持续增长,这个领域里也开始出现重复与抄袭,同质化、模式化的作品层出不穷。就像原来人迹罕至的山壑,一旦辟为景点,游客杂遝,遂有凌乱之感。不过,这些都是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难免的现象,不必苛责。只要在良好的学术生态下,遵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明清诗文研究将会自我调节,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先填补空白再追求高远,盈科而后进,这是可以期待的。

 
     注释:
    [1][日]吉川幸次郎著,[日]高桥和已编,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日]吉川幸次郎著,李庆等译《宋元明诗概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参见陈广宏、徐隆垚《章培恒学案》,《上海文化》2018年6期。
    [4]参见张伯伟《作为方法的汉学圈》,《中国文化》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