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择取新近研读的敦煌、吐鲁番纸本文献中的部分疑难字试加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1 ![]() ![]() ![]() ![]() ![]() ![]() ![]() ![]() ![]() ![]() ![]() ![]() 2 巩伯2100号《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卷上》中有“持灰巩来”“此比丘往内手麨巩中把看,此巩故名‘净’”之语,中三“巩”字均当为“瓨”之俗字。《干禄字书》:“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5 ![]() ![]() ![]() 6 ![]() ![]() ![]() 7 鋺OR.8212/551Ast.Ⅲ.3.07-08《唐西州(按即今新疆吐鲁番市)长行坊马配放簿》描述马有“近人耳鋺”“远人耳鋺”“两耳鋺”之语,诸例中的“鋺”均乃“剜”之换旁俗体。《正字通·金部》:“鋺,俗剜字。”⑩《说文新附·刀部》:“剜,削也。”⑪此引申作形容词,当指残损。“耳鋺”即“耳剜”,指耳部残损。上揭同文(沙1-93-35)有“两耳鋺缺”一语,“鋺缺”即“剜缺”,乃同义连文,义指残缺。又,上揭同文(沙1-95)又有“近人耳缺之语,OR.8212/553Ast.III.3.09-0.10《唐开元十年(722)西州长行坊马驴发付领到簿》有“近人耳决”一语。《集韵·屑韵》:“缺,破也。亦作决。”⑫“耳缺”“耳决”犹上揭例(22)之“耳鋺”,“鋺”即破缺也。 注释 ①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第42页,紫京城出版社,1990年7月版。 ②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第269页上,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 ③ [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第510页下,中华书局,2011年7月版。 ④ [战国]左丘明、[西晋]杜预著《春秋左传集解》第1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版。 ⑤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第3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版。 ⑥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主编《新唐书》第3550页,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 ⑦ [辽]释行均《龙龛手镜》(高丽本)第238页,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 ⑧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第67页上栏,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 ⑨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第453页下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⑩ [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续《正字通》第631页上栏,选自《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 ⑪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第92页下栏,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 ⑫ [宋]丁度等编《集韵》第7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版。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黄怀信 2003《小尔雅汇校集释》,三秦出版社。 黄征(编) 2005《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蒋礼鸿 1997《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石声汉(校释) 1958《齐民要术今释》,科学出版社。 徐复(编) 1992《广雅诂林》,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张涌泉 2013《敦煌写本文献学》,甘肃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于淑健,江苏涟水人,文学博士,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致力于汉语史、敦煌佛教文献整理研究。近年来,在《敦煌研究》《文献》《语言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中国语文》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历时十七年所完成的400余万字的专著《敦煌本古佚和疑伪经校注——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为中心》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重点资助,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