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刘慈欣:《重建科幻文学的信心》,《文艺报》2015年8月28日,第2版。 [2]陈楸帆、刘宇昆、刘慈欣:《关于科幻的十问十答》,杜学文、杨占平主编:《我是刘慈欣》,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44页。 [3]王一川:《修辞论美学: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4]特德·姜:《大寂静》,银河潜者译,2015年5月8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5419067,2019年1月1日。 [5]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刘宇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页。 [6]让-保罗·萨特:《什么是主体性?》,吴子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7页。 [7]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读书》2017年第6期。 [8]刘慈欣:《三体Ⅱ·黑暗森林》,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年,第28页。 [9]刘慈欣:《三体Ⅱ·黑暗森林》,第11页。 [10]刘慈欣:《乡村教师》,《赡养人类》,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第281页。 [11]席扬:《多维整合与雅俗同构——赵树理和“山药蛋派”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42页。 [12]例如,孟繁华在《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的绪论《精神裂变与众神狂欢》中指出:“今天的文化形态大致可以表述为‘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市场文化’。”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以“多层面”、“民间”、“共名与无名”等关键词指认了当代文学/文化的多元构成。 [13]刘慈欣、姚利芬:《对宏大宇宙与微渺个体的探索——刘慈欣访谈》,2019年2月5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205/c40505730614344.html,2019年3月1日。 [14]郎吉努斯:《论崇高》,缪灵珠译,章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 》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15页。 [15]贾立元:《“光荣中华”: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渤海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6]刘慈欣:《山》,《超新星纪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第61页。 [17]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