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第七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在穗召开

http://www.newdu.com 2019-11-26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哲 张庆文 参加讨论

    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和桂诗春高等研究院承办的“第七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研院、台湾交通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27位汉语语言学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做了报告,100余位高校师生旁听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此次会议组委会主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云山领军学者石定栩教授主持,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邵敬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冉永平教授致辞。
    三天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研究方向的多个经典和前沿热点话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有争议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学术气氛活跃且浓厚。
    句法学领域的报告既涵盖了对经典问题的再思考,也包含了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全新探讨。报告中涉及的经典问题包含“把”字句、“截省”句(sluicing)和及物化等议题,与会专家分别从新文本的选取、英汉对比和历史句法等视角对这些“旧”问题进行了“新”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伯江研究员基于一份特殊语料,从白话文和古文对比的角度,通过观察相同语义条件、相同叙事环境下“把”字句的句式选用问题,考察了以往研究中对“把”字句的四种经典分析——“语义处置说”、“结构制约说”、“主观处置说”和“句法降级说”可能存在的问题,归纳出“把”字句的使用条件。台湾清华大学的蔡维天教授从历史句法的角度,讨论了汉语中一种新兴的及物化现象,即由“为儿子心疼”转化为“心疼儿子”的现象,这类结构中原本非核心论元(“儿子”)由介词(“为”)引入,后转化为直接由动词(“心疼”)引入,他认为此种语言现象体现了一种复古趋势,句法上可用隐性轻动词来进行分析,他同时讨论了这类新兴的及物动词在使用上的限制及其背后制约因素。澳门大学的徐杰教授从汉英对比的角度讨论了“截省句”现象,将其与焦点结构相比对,并考察了截省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形式上的差别,徐教授认为截省句在两种语言中表现形式上的差别是由两种语言焦点表现形式上的差异造成的,他从焦点理论入手巧妙地阐释了汉英截省句的差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探宙研究员对“这一V”和“这么一V”进行了对比研究,对“这一V”和“这么一V”不能互换的种种情况和条件进行了详细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两个结构式在语法性质上的差异,她认为这两种结构能够互换的条件是满足对方的核心语用条件,而“这么一V”是一种戏剧化语言的表达方式。
    除了对经典问题的新阐述,大会报告还对一些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比如句末助词的句法和语义分析、谓语的时体特征和有界性、名词短语的内部结构、汉语的“非典型”论元结构等。
    句末助词的句法研究包括以下报告:香港中文大学的邓思颖教授对粤语“H”开头的句末助词进行了分析,他尤其关注到这组句末助词所附带的上升语调这一超音段成分,他认为上升语调在句法上也有其一席之地,他从句法制图理论(cartography)角度进行的跨语言比较研究,使与会学者对句子边缘结构有了进一步认识。香港中文大学潘俊楠(Victor Pan)教授对汉语左缘结构中一些表面看来句法位置较低的句末助词(如“了”和“而已”)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些成分表面看来处于句子低位(即vP范围内),但其实这只是一种表层假象,他通过各种证据证明这些成分与其他句末助词一样都是处于主句CP内。中山大学林华勇教授对廉江粤语句子边界成分“啊”的语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界定,他认为“啊”的21调是源于说话人的一种示证调(evidential tone),同时还标志着说话人的话语到此结束。
    有四位学者的报告与谓语的时体特征相关。石定栩教授对事件状态标记——“曾经”、“已经”和“一直”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三个词的语义可以用事件时间E、参考时间R和说话时间S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并从三种时间的互动角度对这三个副词的语义进行了全新的诠释。香港城市大学的罗振南副教授对汉语没有显性时间状语的句子中的时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谓语的均质性决定了句子的时态:谓语有匀质性特征的句子是现在时[+present], 谓语有非匀质特征的句子是过去时[+past]。北京大学的胡旭辉博士研究了吴语宜兴方言中动词词缀lə 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他认为宜兴话中有两个对应普通话“了1”的成分:dzə和lə,其中dzə是有界性标志(telicity marker),这个有界性标志的出现带来了几个后果:即光杆名词和有定宾语的前置、强制的过去时解读及其带来的完成体意义。北京大学的范晓蕾博士考察了东南方言的助动词“有”,她认为东南方言的“有”的语义可拆分为三个特征:一是情态义“肯定凸显”;二是其体貌义“存在体”;三是时制义“相对非将来”。
    关于名词短语内部结构的研究的报告有四篇。台湾清华大学的连金发教授研究了《荔镜记荔枝记四种》中源自指示词程度加强状语的语义诠释和句法,他认为指示词和样式或计量类别词的合音反映出由低阶实词到高阶功能的语法化现象,并指出这可能是句法上由低及高移位的结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张庆文教授基于对汉语五种方言量名短语的调查,试图对句法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汉语量名短语的句法结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量名短语的语义解读与其所处语境、结构、量词的音韵特征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由此认为汉语量名短语句法上并非ClP而是DP/GenP,只不过DP/GenP 的中心语为空并需受到外部算子(operator)的约束。澳门大学的刘鸿勇博士通过对比英汉“度量短语…N”结构,验证了名词性结构中度量短语遵循单调性假设,他讨论了英语包含度量短语的准切分结构与定中结构与汉语的对应形式,他认为汉语中的“度量短语+的+N”是歧义的——定中结构或准切分结构,并对二者进行了句法分析。来自中山大学的陆烁副教授重新分析了朱德熙先生提出的三个de字结构,认为普通话中的三个de应该分析为一个,而de3中引入论元的de应单列为一类,她同时考察了定中结构为什么存在带de和不带de两种情况,并对状语带de及句尾de的原因和语义功能进行了解释。
    汉语论元结构也是学者们讨论热点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潘海华教授对汉语是一个宾格语言(没有作格性)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在对大量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潘教授认为汉语是主语流动型的作格语言而非宾格语言。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韩景泉教授分析了汉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运用生成句法学中的语段(phase)理论对处所倒装结构的句子生成过程进行了推导和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陈哲博士以汉语的主向副词(Subject-Oriented Adverbs)和主语指向的描写性次谓语(Subject Depictiv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两类“状语”在短被动句中的不同句法表现,并用探针-目标理论(Probe-Goal Theory)对这两个结构进行了句法推导和语义描写,对此现象的研究能够对及物性和汉语被动句法结构研究带来一定启示。
    本次会议还有多位学者报告了语义学方面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灿龙研究员通过分析“历史上的今天”及相关结构,系统讨论了语言逻辑和事理逻辑的关系,他认为,事理逻辑是决定事物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某种内在规定性,而语言逻辑是语法规则系统之外关涉语言表达的一套规约机制,在语言表达中,事理逻辑最终要服从语言逻辑。北京大学郭锐教授对“比”字句中“还”字的语义进行了系统分析,他对比以往研究中对“比”字语义的研究,认为“比”字句中的“还”与“都”一样,属于《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尚且”义,其语义作用是标示量级(scale)序列的高端。台湾交通大学的刘辰生教授考察了台湾闽南语中的一类特别谓语,即有分级性特征(gradable properties)的谓语(如“更有修养/更有眼光”),提出了“领属性形态句法策略”(Possessive Morphosyntactic Strategy)的解决方案并对这类结构进行了形式语义描写。中国社会科学院完权研究员从语用整体论视角对“条件强化”(conditional perfection)进行了讨论,他分析了以往真值语义学、格莱斯主义等研究中对条件强化现象研究的不足,提出句子的整体解读受语用整体决定,而不仅仅依赖形式逻辑的推导,他同时区分了单一条件句和多义条件句。暨南大学的赵春利教授依照“句法反映语义而语义决定句法”的本体论原则,通过大量例证,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研究了经证副词“确实”的句法分布和语义提取规律。香港城市大学的李宝伦副教授研究的是粤语“咪…啰”(mai6…lo1)的语义,她对这一结构进行了句法和语义分析,她认为这一结构为示证助词(evidential particle)的进一步分类提供了论据。台湾中研院的廖伟闻副研究员探讨了言者导向(speaker-oriented)成分和汉语(非)限定及控制结构的相关性,他认为相对于英语的时制锚定(tense-anchoring),汉语是凭借验证世界的锚定来表现非限定和限定的区别。北京大学周韧副教授对文献中“都”的右向量化观点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质疑,提出了“都”在语义上向右无量化,应将其分析为“左向全称量化”词,他同时简要讨论了“都”与“每”、“全”、“各”等相关虚词的关系。
    另外,来自澳门大学的陈忠副教授还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汉英斜对角空间方向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斜对角空间方向的表达与稳定度、可移度及指别度这三个变量的竞争有关,他同时研究了认知与汉英呈现规律性语序对立之间的关系。
    闭幕式上,石定栩教授感谢各位专家的参与,肯定了会议筹备组的辛勤工作,并宣布此次会议圆满结束。
    据悉,“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发起,旨在促进汉语语言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该研讨会首届会议于2007年8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其后在台湾清华大学(2009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8月)、香港理工大学(2013年12月)、北京大学(2015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2017年11月)举办。今年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次承办该会议。下一届会议将于2021年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