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形态变化和虚词运用,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对汉语而言,虚词在运用的广度、深度、精度、频度方面是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虚词在汉语中的定位和作用。在典型实词与典型虚词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地带,为此,我们提出“广义虚词”这一新的理念。汉语虚词研究将形成六个新趋势:(1)国际汉语教学的紧迫需求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2)虚词语法意义的确认,关键在于形式上的验证,要为每个虚词义项建立“定位框架”;(3)虚词研究必须在一定的“语境”背景下才能有效地进行;(4)虚词研究的深化,必须在时间的纵轴和空间的横轴结合上下功夫;(5)重要虚词的个案深入研究和范畴虚词的比较研究将有机地结合起来;(6)虚词研究必须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现代化与网络化方面与时俱进。 关 键 词:主导地位 广义虚词 定位框架 形式验证 范畴虚词 dominance generalized functional words positioning framework formal verification category functional words 1.重新审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定位和作用 虚词在汉语整个语法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中国语言学界应该是个主流观点,然而其重要性到底是什么,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到了1985年,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一书中,就对“汉语的虚词特别重要”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他认为这不能算作汉语语法的特点,接着他推出了自己发现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结构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们不能不佩服朱先生独到而敏锐的眼光,他提出的这两个特点确实让我们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我们由衷地赞同,并且已经写入我们编写的教材《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07、2016)。但是,随着我们对虚词研究的逐步深入,慢慢发现朱先生否认虚词是汉语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结论可能是个误解,必须表示质疑并且进行争辩。当然这也说明,学界对虚词在汉语中的定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深刻的认识,以至于至今也没有看到理直气壮的反批评意见。 (1)朱先生否认虚词在汉语里的重要性,理由是“印欧语里该用虚词的地方不能不用”,而汉语的“虚词倒是常常可以省略,特别是在口语里”。他举的例子实际上仅限于复句中流水句的连词,这实际上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口语里连词的省略确实常见,但是因此而否定绝大多数汉语虚词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这显然是不妥的。而且事实上,汉语虚词还有其他语言虚词没有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虚词数量特别多。在典型实词与典型虚词之间,存在一个中间过渡地带,特点是封闭可数,而且往往定位,有些偏实,有些偏虚,在词汇意义之外,还表示种种语法意义。例如: 站起来;坐起来(真的起来了) 爬起来;跳起来(可能起来了,也可能表示动作开始) 开始说起来;开始写起来(只表示动作开始) 热起来了;胖起来了(不仅表示开始,还表示度量增加) 说起来还是老乡;写起来不太顺手(不仅表示开始,还表示尝试义) 第二,虚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尤其是一些重点虚词,是句法结构组成的不可或缺的成分。如: 修理机器/修理的机器(不能缺省“的”) 外面下着雨/外面下过雨(“着”和“过”分别表示进行时与过去时) 第三,虚词所蕴含的语法意义极为精细、丰富、有趣。试比较以下例句里的语气词: 你明天去哦!(提醒、催促,口气温和) 你明天去呗!(建议,无所谓,有点随意) 你明天去吧!(应允,提醒) 第四,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形态变化在汉语里不仅少,而且并不起主导作用,多数语法意义主要依赖于虚词来承担。换言之,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词语附加型的,而不是词语变化型的。 这几个特点,特别是最后一点,显然是印欧语的虚词所不具备的。 (2)汉语的虚词研究,在中国语言研究历史上是享有盛名的。我们中国学者首先提出实词(实字)与虚词(虚字/助字/助)的区别,正是因为前人早就深刻认识到汉语虚词的重要性。显然,仅仅只有实词,往往无法组合成合法的适宜的句子。 汉语虚词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把“语助”分为三类:“一发端之首唱,即发语词;二劄句之旧体,即句中的常用介词、连词;三送末之常科,即句尾的语气助词。”这种结合句法给虚字分类的方法是相当高明的。唐朝柳宗元的《复杜温夫书》(《柳河东集》)把“助字”分为“疑辞”和“决辞”两类,也颇有创见;南宋陈骙的《文则》列举了“或法”“者法”“之谓法”“谓之法”“之法”“可法”“可以法”“为法”等四十五种虚字的用法,这是第一本对虚字作比较具体分类描写的专著。元代的卢以纬《语助》对虚字也进行了集中的比较、归纳、整理,开创了虚字专论的新风。 清代对虚字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形成传统小学的鼎盛时期。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虚字专著是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以及王引之《经传释词》三种。尤其是袁氏更是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换言之,实词主要承载句子的主体结构及词汇意义,虚字则主要显示其内在的语法意义。 (3)有些人一直顽固地认为汉语只有修辞,没有语法。这从本质上讲,是以印欧语作为模板来看待汉语。他们认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推导出一个极为荒谬的结论——汉语没有语法。当然,我们确实没有那种以形态变化为标记的语法,但是问题在于,语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形态变化。汉语当然有语法,但是它并不依赖于形态变化,而主要使用虚词、语序、构式、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尤其是虚词特别重要。我们认为:形态和虚词,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在不同语言里分别是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 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由虚词及句子结构两者来承担的。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虚词意义”和“结构意义”。因此,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里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评估,任何低估汉语虚词作用的看法都是致命的。 (4)汉语语法学,主流观点认为是从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开始的。那么,为什么汉语既然有语法,但语法学却诞生如此之晚?难道汉语真的不需要语法?或者像某些人所说的汉语根本就没有语法?这一难题困惑了我们很久很久,一直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现在,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原来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由虚词来承载的,虚词的作用在汉语中极为重要,其作用相当于印欧语里的形态变化。古人的研究往往拘泥于汉字,认为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长期以来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如此兴旺发达的原因,换言之,我们的老祖宗把虚词纳入了训诂学的范畴,同时也一定程度忽略了句法结构的特点和意义,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失误,但是从另一角度恰恰也证明了虚词对汉语的重要性。 一个句子的表述,几乎都由客观事实和主观认识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客观事实是第一位的,主观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上面的,而语法意义,主要就是表现说话人的主观认识,特别是情态(内在的感情和对外的态度)。因此众多虚词的存在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语法意义的表达,这也是高度发达语言的一种必然具有的属性。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虚词的定位和作用。由于印欧语的形态变化相对比较简明,客观性比较突出;而汉语的虚词丰富多彩,主观性更加鲜明、细腻、多彩。从而形成了两类语言不同的趋势:一个是客观性强势语言(主观性弱势),一个是主观性强势语言(客观性弱势)。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其应该属于后者的类型。 2.“广义虚词”说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区分实词和虚词,历来争议颇大,判定的标准也是众说纷纭。目前主流看法是采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凡是能够充当六大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是实词,反之,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则为虚词。这一标准的好处是比较严格而且容易执行,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作为语法意义重要载体的副词被开除出虚词了,而副词主要承载的就是语法意义,如果不看作虚词,那所谓的虚词仅只剩下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不仅数量太少,也无视汉语的特点,不符合汉语研究的历史传统,实际上也放弃了对语法意义的深入探讨。 第二,虚化的趋向动词、虚化的方位词,乃至起特殊作用的助动词、代词、量词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封闭类词,似乎既非实词也非虚词,或者说既有实词的要素,也有虚词的特点,让人左右为难。还有一些新兴的跨层结构、话语标记等,例如“的话”“非……不可”“看样子”等,不仅虚实难辨,甚至连是词还是非词都难以定论。 第三,这种只按照单一形式标准区分出来的虚词实词,在语法研究和句法分析时,几乎没有太大作用,似乎是为分而分,仅仅贴上一个标签,并无实质性的作用。 有关虚词的界定大体上有三类: 一以胡裕树(1995)为代表,坚决执行形式标准,即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标准比较严格。(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 二是黄伯荣、廖序东(2002),除了“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之外,还指出“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重叠”。标准相对宽松。 三以钱乃荣(2001)为代表,凡是封闭类的词叫做虚词。除了“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之外,“一般是粘着的,是定位的,语义信息量小,发音往往比较含混,或读轻声。”虚词范围最宽。(包括能愿词、趋向词、唯补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近年来,汉语词类“三分”的新主张开始抬头了。具体处理意见大致有三种: 1)实词、准虚词、虚词; 2)实词、半实半虚词、虚词; 3)主体词、辅助词、功能词。 目前看来,虚实二分尽管一时还难以完全破局,但是已经开始松动,发展趋势很可能是三分,或者二二切分(实词/虚词[典型虚词/准虚词]),甚至于四分(虚词/准虚词/准实词/实词)。这一思路就催生了“广义虚词”新概念的问世。 我们觉得在典型实词(主体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包括区别词)与典型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中间过渡地带,这是一个连续统,即从最实到最虚。 以实在性相比较,典型实词依次排列可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以虚灵性相比较,典型虚词依次排列可能是: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至于中间状态的词语,其共同特点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