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原文为“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见《庄子》,方勇译著,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74-275页。 ②杨慎《升庵集·素足女》云:“予尝题《浣女图》诗,纯用太白语意,红颜素足女,两足白如霜。不着鸦头袜,山花屐齿香。天然去雕饰,梅岑水月妆。肯学邯郸步,匍匐寿陵傍。盖窃病近日学诗者,拘束蹈袭,取妍反拙,不若质任自然耳。” ③有学者认为,学步的寿陵人去邯郸学的是一种叫作踮屣(tiē xǐ)的舞蹈而不是走路,即一种抬起脚跟用脚尖着地旋转飞舞的舞蹈。参见李延军、马新民《“邯郸学步”文献书证新发现及其典源再辨析》,《邯郸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④参见丁耀《“邯郸学步”的美学解读》,《河南科大学报》2010年第2期。该文从对美的追求和理想建构等方面解读了“邯郸学步”,认为寿陵少年的行为并非违背人的本性,对美的追求促使他积极进行一种“审美体验”。但该文同时指出,他追求的只是外在的美感而不是真正的美。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085页. [2]元稹:《元稹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3]李广、郭秀芬:《邯郸学步与赵国社会风韵考译》,《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4期. [4]丁国旗:《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1页. [6]黄克剑:《黑格尔自由观辨正》,《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