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不仅是在中国,更是在海外看世界、看中国。开拓一个“华侨华人”视角,是希望拓展有关“百年中国文学”的观念,拓宽“百年中国文学”的版图,以及辨析“文学中国”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百年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问题,进行一些新的观照与认识。 “百年中国文学”:观念与版图 “百年中国文学”,指的是百年来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文学,也包括中国作家在海外侨居时期的文学。在“百年中国文学”中,中国作家在海外居住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的创作也理当属于中国文学。 “百年中国文学”,不仅包括百年来中国各民族文学,也应包括百年来海内外中国人使用各(国)种语言进行的文学创作。应该说,无论从研究成果或文学史编纂的角度,都成果丰硕。但是,如何关注与包容澳门“土生文学”和台湾文学中的日语创作现象等问题,也值得研究;这些都是中国文学版图之内的文学。 从华侨华人的视角看,百年中国文学应该包括海外华人在海内外使用各(国)种语言进行的文学创作,如英语、法语、日语、印尼语等。 自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写世界以来,前有陈季同、容闳、林语堂、熊式一、蒋彝、叶君健、凌叔华、黎锦扬、程抱一等,后有哈金、李彦、严歌苓、赵廉、闵安琪、俞淳等,一批又一批华侨华人作家,在海外侨居与定居期间,使用双语——中文与所在国语言,尤其是英语、法语等进行创作:在语言上跨越中、英文等的藩篱,在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再现上表现出特有的美学特色和文学诉求;在所在国的主流社会中获得较大成功、引起了轰动。新时期以来,随着大批知识型的新移民移居海外,这一现象越来越突出。 引入华侨华人视角,不仅是要对百年中国文学的海外资源进行再发掘与再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它突显出百年中国文学的观念与版图,迫切需要再认识、再发现。就空间而言,不仅是中国版图意义上的百年中国文学,应该是世界版图意义上的百年中国文学;就语言而言,不只是用中国各民族语言创作的文学,应该是中国人在海内外使用各(国)种语言创作的文学。 “百年中国文学”与百年“文学中国” 推动百年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既要拓展“百年中国文学”观念,拓宽“百年中国文学”版图,也要对“文学中国”、对“百年中国文学”与“文学中国”的关系进行梳理与探究。 “文学中国”主要指由海外华侨文学转型的海外华人文学,以及海外华裔文学,尤其是东南亚华裔文学;既包括海外华人与华裔的华文文学创作,也包括他们使用所在国语言的文学创作。 海外华人作为所在国公民,其文学归属于所在国少数族裔文学。由于这些海外华人身份有着由侨民到公民,文学属性由华侨文学到华人文学的特殊变化,也由于他们与祖籍国文学、文化具有特殊的关联,还由于他们在所在国文学中的偏远地位,使得他们的文学不在国别意义上的中国文学之内,却又往往沉浸在超国别意义上的中国文学精神之内。 海外华裔尤其是东南亚华裔,作为所在国的少数族裔,为了保持自己的族裔特性、抵御同化,依托华人社团、华文报刊、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较为成功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华裔华文作家——既有第二代、第三代,也有第四代。虽然他们生长与读书大多在所在国,中国已不再是故乡,仅是原乡,但他们对中国文字、中国文化、中国文学都有较好的修养,近些年来在世界华文文学领域异军突起,影响力不断扩大。 “文学中国”不是中国文学,却与中国文学血脉相连、精神相通。“文学中国”的作家不是中国国籍的作家;可是,他们无法断裂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国文学资源的关联,只不过更加看重中国性与在地性之间的调适与融汇。 “百年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 从华侨华人的视角来看,“百年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包括百年中国文学的域内生产与传播,也包括百年中国文学的海外生产与传播。 就域内生产与传播来看,对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百年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仍有许多需要发掘之处。冷战时期,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外在的多重封锁与内在的自我封闭,中国港台地区曾经成为中华文化、百年中国文学向东南亚乃至西方世界传播的重要输出地。例如,当时的香港上海书局和世界出版社,将包括内地现当代文学的图书《新儿女英雄传》《李有才板话》《苦菜花》等,源源不断地销往东南亚各大城市如吉隆坡、雅加达、泗水、棉兰、曼谷、仰光、马尼拉以及南洋各地。当时的台湾岛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华侨华人子弟前往,那里丰富的文学资源对这些华裔学生影响深远;在台湾所颁设的文学奖项成为东南亚华侨、华人、华裔写作人施展才华的重要平台。台湾洪范书店出版的《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小说选》丛书,也曾经销往东南亚多国。 就海外生产与传播来看,海外中国作家处于本土与海外之间。而这种空间位置的居间性,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所需要的“中间性”高度契合;加之,海外中国人使用所在国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生产方式——多在海外生产,传播方式——主要在海外发表或出版,主要受众——所在国主流人群,传播效果——在所在国主流社会传播,并引起轰动,经过一段“发酵”后,以多种方式,包括翻译为中文,回归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的海外生产与传播,可以说,为百年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拓展出新的方式、开拓出新的空间;也可以说,是与近现代时期“西学东渐”相对应的一种“东学西渐”,是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对百年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特殊贡献。 “文学中国”是海外华人、华裔作家在面对族裔生存与发展、面向现代性的追寻中创建的百年中国文学的接受场域,也是百年中国文学的传播场域。他们通过海外华文传媒,积极刊载百年中国文学作品;通过编纂海外华文教材,积极选取百年中国文学作品;通过文学论争,以“喧哗”的方式,唤起华人社会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关注。他们在主观上可能是重在拓展“文学中国”的在地性与影响力;在客观上,他们是以同文同种的特点与优势,传播着百年中国文学,并通过华人社会向所在国主流社会进行程度不同的“传递”。因此,“文学中国”是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连接的一个特殊的中间地带,是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的一个桥梁与纽带。 开拓华侨华人视角,探讨百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经验教训,对当下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走出困境,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同时,这也有助于理解华侨华人在新时代的新角色、新定位,有利于在世界性中国的构建中,发挥华侨华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海外华人文学研究”负责人、暨南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