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外华语文学在作家代际、创作文体等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风貌。其中,年轻华语作家的崛起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应引起学界关注。 海外华语文学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现象,大致肇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於梨华等为代表的留学生文学。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这一阶段的经典之作,海外华语文学的离散和乡愁主题也在这一阶段得以确立。 海外华语作家的身份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例如,海外留学生这一群体是流动不居的,他们的海外生活和写作生涯极有可能是阶段性的,其在留学阶段的写作是海外华语文学的一部分。除留学外,作家在旅居、访学、陪读等海外短暂居留期间的华语写作也可被视为海外华语文学。 从大体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海外华语作家有三个代际。第一代以严歌苓、查建英、戴思杰、虹影和苏炜等人为代表。这些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他们大多在国内时就已开始文学创作,是成名的青年作家。在进入21世纪前,他们又在海外写出了有广泛影响的作品。紧随其后的是张翎、陈河、陈谦、袁劲梅等第二代作家。这一代作家和上一代的年龄相差不大,这代作家的创作有时被命名为“新移民华语文学”或“新海外华语文学”,但“新”只表示他们登上文坛的先后顺序,并不代表年龄大小。海外华语作家的成长谱系无法按照清晰的代际分出新与旧,不断有“旧”年龄的写作者加入“新”作家的群体中,以至于在第二代之后登上文坛的第三代海外华语作家,包括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数个代际。近年来,《花城》《芙蓉》《香港文学》等杂志推出的海外华语文学作品很多即出自第三代海外华语作家之手。 就当下的海外华语文学创作而言,第三代海外华语作家群正在崛起,他们的作品不断出现在文学期刊和各种文学榜上。例如,2019年,不少文学期刊纷纷刊载年轻华语作家的作品。《花城》2019年第1期“花城关注”栏目推出“新海外华语作家”专辑,这一专辑不局限于传统华语文学重镇北美的华语作家,除了旅居美国的倪湛舸和何袜皮外,还有旅居法国、英国的胡葳和王梆,她们都是成长中的青年作家。《香港文学》2019年第1期“美国新移民作家散文专辑”刊出宣树铮、刘荒田、王性初、张宗子、苏炜、沈宁、叶周、少君、陈九、朱琦、程宝林、蔡维忠等12位作家的散文作品。随后,《芙蓉》2019年第2期推出“海外华人小说小辑”,发表了张群、陈九、凌岚、王梆、陆蔚青和哈南的小说。《香港文学》2019年第9期再次推出“海外华文作家小说专辑”,发表了凌岚、张惠雯、陈济舟、琪官、王梆、慢先生等6位作家的小说。也是在2019年上半年,旅美作家夏商策划的《海外华语小说年展2019》出版,该书除收录陈河、陈谦、黎紫书、张翎和黄锦树等知名作家的作品外,还选入了二湘、王芫、陈永和、范迁、凌岚、张惠雯等近年活跃起来的海外华语作家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柳营、夏商和李凤群的作品也被选入该书,但他们以前很少被视为海外华语作家。 在文学体裁的选择上,第三代海外华语作家和前两代不同,他们以中短篇小说见长。就时代环境而言,第三代海外华语作家恰好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和平崛起。这些年轻的写作者共享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背景下走向世界各地。因此,他们在作品中塑造了新的中国形象,同时在呈现作家自我与世界关系方面也有一些新变化。例如,第三代海外华语作家的创作中依然存在异乡、离散、边缘、孤独等主题词,但其内涵已与以往不同。他们在表达这些主题时,更强调作家个体的自我感觉,而不再仅仅展现群体的共同经验。 此外,在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下,第三代海外华语作家在开始写作时即拥有和前辈作家完全不同的作品传播媒介。网络新媒体使他们的作品有可能突破国家疆域,被世界各地的读者阅读和接受。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第三代海外华语作家的影响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克服由于身处海外异质语言环境中而产生的孤独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是五四新文学以来海外华语文学版图最为辽阔的时代。新文学的海外和海内写作之分由来已久,比如,创造社作家、老舍、林语堂等的创作均可分为这两类,这是东西方文化和文学交流的自然结果。但文学史家讨论1949年之前的新文学时很少将“海外华语文学”单列出来。 研究海外华语文学,需厘清其与移民文学和少数族裔文学的关系。移民文学或少数族裔文学概念下的华裔文学不等于海外华语文学,因为海外华裔文学还包括非汉语写作,比如汤婷婷、谭恩美、哈金、李翊云等人的小说。因此,从族裔角度看,海外华裔文学是比海外华语文学范围更大的概念。 在以往的海外华语文学研究中,学界更多关注严歌苓等老一辈作家。随着第三代海外华语作家的崛起,学界也应将他们的创作纳入考察范围。而传统的以群体共同经验来概括海外华语作家的研究路径显然已经有些过时,不能适应以表现个体差异性为特征的新海外华语写作。因此,海外华语文学研究者需拓展研究视野,扩大关注对象,重绘海外华语文学地图,并更新现有的研究范式,这样才能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