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长跪大别山》创作谈:写出英雄人物作为“人”的一面

http://www.newdu.com 2019-10-11 《小说月报》 曾剑 参加讨论

    我出生地湖北红安(史称黄安),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大革命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在此被改编传唱。红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是举世闻名的“将军县”。
    对红安这片热土,我心怀敬意和感激,她用五谷杂粮养育着我,她用革命精神熏陶着我,那年高中毕业,我像红安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将军梦,走向军营。
    二十多年过去,将军梦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虚幻;作家梦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2016年国庆节,我回故乡红安探亲,期间参观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馆。当讲解员讲到一位姓周的大娘时,我眼泪奔涌而出:她在一名红军小队长遭国民党兵追杀时,将他拽进自家,脱下他血痕斑斑的衣服,套在自己儿子身上,让儿子向山林逃跑,红军小队长脱险,而她的儿子,落在敌军手中,被斩首示众。
    这位红军游击队小队长活了下来,继续革命。他官至军区司令员时,特地到红安看周大娘,认周大娘为干娘,像亲儿子一样孝顺她。
    我想写写这位周大娘,却迟迟动不了笔,我找不到切入点。直到2018年底,一个寒冷的冬夜,我在鲁迅文学院老院区的宿舍,拽被入睡,盯着那床薄被,一首红安革命歌歌谣在耳畔飘响:“最后一粒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当红军;最后一床被,放在担架上……”
    我鼻眼酸涩,泪水没落。我回到电脑前,敲下“奶奶要死了,我给干爹打电话……”。黎明的光透过窗玻璃,晨曦美丽。我完成了小说的初稿。
    小说写完,兴奋劲过去,我仔细阅读,并不满意,却一时找不出问题在哪里。
    那段时间,我奔波在北师大校园。我不满当年在军事院校学到的那些操枪舞炮的知识,重返校园,攻读现当代文学创作方向的研究生。因为撰写学术论文的需要,我重读莫言的作品。莫言老师在一篇随笔里写道:真正的民间写作,不是“为老百姓的写作”,而是 “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我似乎懂了,再看我这篇小说,觉得写得有些硬,不柔和,摆出的是一副“为老百姓写作”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没有把自己当作老百姓去感知,去体验,去想他们内心所想,也就是说,没有把英雄人物还原为人,没把英雄放到人的立场上去看写,这样的作品,自然难入人心,她触动不了我自己,也必定感动不了读者。我就想,如果我是那位大娘,我的儿子因掩护别人死去,我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那可是亲生儿子啊。
    冥思苦想之后,我加入如下文字:偶尔,我听她自言自语:黑溪山那么大,二子那么熟悉,咋没逃了呢?
    所增文字不多,“奶奶”整个人却因此活了,真实了。
    小说改好后,八一建军节临近,《中国作家》的俞胜主任向我约稿,我发给他,很快就有了答复:小说留用。
    创作路上,每前进一步,都那么艰难,却又是那么令人欣喜。感谢《中国作家》,感谢《小说月报》,我心里清楚,并非我这篇小说写得多好,这其中一定包含着编辑们对这位英雄母亲的深深敬意。
    再次感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