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方略读后感(一) 1918年6月,孙中山依靠军阀导致护法失败,于5月4日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务。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潜心思考中国革命,读书著作,奋笔不休。《建国方略》主要就在这期间完成。此书由三部份组成:《孙文学说》(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孙中山先生一直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奋斗不懈,不断寻找着救国救民之路,历经坎坷,屡战屡战,屡败屡战,经过不断地总结思考实践检验,最后的思想凝结为《建国方略》,意在启迪沉睡的国民,更包含了他一腔炙热的爱国之情。百年前,在《建国方略》这本书里,国父孙中山先生,用一种超越时代的构思给我们描绘了整个国家从心理,到实业,再到体制的一个蓝图。为我们后来人点亮了未来发展的灯。近百年后,翻开这本书,依旧启迪无限。 《孙文学说》阐述其知难行易学说。在孙中山先生看来,"知易行难"说是实现他的革命理想的"心理之大敌","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他以饮食、用钱、作文等例证来阐述,进而论证"能知必能行""以行而求知识"、"不知亦能行"、"有志竟成";《实业计划》为国家经济大纲,提出了包括交通、商港、铁路、水力、钢铁、矿业、农业、灌溉、造林、移民方面的十大建设计划。 这是孙中山通过实地勘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深思熟虑而写成。他主张利用外资兴建北方、东方、南方三大巨港,建立和发展近代工业系统,整治水利,大兴铁路。他的一些主张至今仍能给我们重要启示。《民权初步》要教会国人如何集会,"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 孙中山早在1911年9月在美国就关注集会条理以教国人。观其民族主义内涵,包含了国家的独立、自主与尊严,以及维护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理想,及强调共有的政治、经济、济弱扶贫等,但是,看看眼下,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天差地别,学术界一潭死水,文化界死水一潭,政治界腐败堕落,娱乐界本着娱乐至死的精神,麻痹所有还有一丝想要抗争与改变的人们,所有中国人都在争骗抢夺,生怕自己被别人挤下去。 建国方略读后感(二)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他提出了基本构想,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而今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的诸多构想,已经成为现实。 孙中山于1919年写就《实业计划》一书,与《孙文学说》等书,合称《建国方略》。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他提出了基本构想,当时曾被有些人斥为“空想”。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而今盘点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的诸多构想,已经成为现实。崛起的中国,实现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 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相互融合的,毛泽东说“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未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最忠诚、最彻底的实践者。”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所谓革命三民主义是随着历史进程渐趋完善的新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重新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他曾16次演讲阐述三民主义。他最后、最详尽的一次演讲内容中有:“民族主义,反对列强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民权主义,实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民生主义,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孙中山在多次演讲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必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这些精辟论述,十分切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也为中国革命实践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如,就民生而言,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大确定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最重要举措。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 建国方略读后感(三) 《建国方略》中的最后一个部分:《民权初步》孙中山先生教给民众实践民主的具体办法,《民权初步》虽然列入其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建国方略》的第三部分,但长期不受重视,甚至于被时人讥笑为“可笑的程序”、“繁琐哲学”,甚至于汪精卫在起草《总理遗嘱》时,也将其视作“小道”而“漏列”了。 但该书在孙中山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性是里程碑式的。该书写作的缘起,是对袁世凯复辟的反思,完成于1917年夏天,也就是护法战争开始的前夕。换言之,本书具有“承前(反思袁世凯复辟)启后(指导护法战争)”的意义——欲否定与责难护法战争的学者和媒体,在否定与责难之前,都应该先仔细阅读本书。写作目的:提高国民民权素质,以抵制专制复辟孙中山在书中直言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民主素质。 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利炮轰开了清王朝那扇封闭的大门,从此,中华民族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此同时,为了把中华民族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起抗争。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这种大背景下,孙中山《建国方略——物质建设》的前瞻性与宏大气魄只能被扣上不合时宜的帽子。史扶邻在《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描述了澳大利亚记者瑞纳关于孙中山首次展示他的宏伟计划时的情景,他显然和当时其他西方政治家与新闻记者一样,把孙中山看做一位夸夸其谈的空想家:“(孙中山)带了一幅约6英尺见方的庞大地图,把它摊在地板上……他不因地图上的种种阻隔而气馁,只是握着画笔,在地图上尽可能地用铁路线填满各个省区和属地……他竟然天真地认为,画了这些线路,国际资本家就会提供足够的资本,在5至10年内把这项如此浩大的工程全部建成!” 尽管如此,《建国方略——物质建设》的意义并未因它的前瞻试验性而丧失其意义,虽然孙中山平生领导和促发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革命,一次果实被窃取,另一次则在端倪初发之时,他本人就已经与世长辞。但正如韦慕庭在《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结尾所说的那样,这个文件系统性地把经济建设、国民精神建设和政体构造结合了起来,并最终引导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后逐步实现了他为中国谋求解放的梦想。 建国方略读后感(四) 1918年6月,孙中山依靠军阀导致护法失败,于5月4日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务。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潜心思考中国革命,读书著作,奋笔不休。《建国方略》主要就在这期间完成。此书由三部份组成:《孙文学说》(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孙中山先生一直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奋斗不懈,不断寻找着救国救民之路,历经坎坷,屡战屡战,屡败屡战,经过不断地总结思考实践检验,最后的思想凝结为《建国方略》,意在启迪沉睡的国民,更包含了他一腔炙热的爱国之情。百年前,在《建国方略》这本书里,国父孙中山先生,用一种超越时代的构思给我们描绘了整个国家从心理,到实业,再到体制的一个蓝图。为我们后来人点亮了未来发展的灯。近百年后,翻开这本书,依旧启迪无限。 《孙文学说》阐述其知难行易学说。在孙中山先生看来,"知易行难"说是实现他的革命理想的"心理之大敌","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他以饮食、用钱、作文等例证来阐述,进而论证"能知必能行""以行而求知识"、"不知亦能行"、"有志竟成";《实业计划》为国家经济大纲,提出了包括交通、商港、铁路、水力、钢铁、矿业、农业、灌溉、造林、移民方面的十大建设计划。 这是孙中山通过实地勘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深思熟虑而写成。他主张利用外资兴建北方、东方、南方三大巨港,建立和发展近代工业系统,整治水利,大兴铁路。他的一些主张至今仍能给我们重要启示。《民权初步》要教会国人如何集会,"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 孙中山早在1911年9月在美国就关注集会条理以教国人。观其民族主义内涵,包含了国家的独立、自主与尊严,以及维护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理想,及强调共有的政治、经济、济弱扶贫等,但是,看看眼下,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天差地别,学术界一潭死水,文化界死水一潭,政治界腐败堕落,娱乐界本着娱乐至死的精神,麻痹所有还有一丝想要抗争与改变的人们,所有中国人都在争骗抢夺,生怕自己被别人挤下去。 社会脏了,人心散了,大家就像参加最后的狂欢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娱乐至死。娱乐新闻就是貌美大明星嫁了才俊大富豪,大富豪家有车有房有奶,买一个包包要花多少钱,一群珠光宝气的傻大姐参加什么慈善晚会,去什么高档会所,又走光露点了又艳照出门了。学术新闻就是某某教授抄袭了,剽窃了,潜规则了,被人砍了。政治新闻就是祖国很牛很强大,人民很好很幸福。经济新闻就是股市有望触底反弹,房价继续稳中有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