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微信秒回: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为啥是“轮回”?

http://www.newdu.com 2019-07-04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微信秒回: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为啥是“轮回”?
    《与时代谈谈心》(音频书)来自“人民日报评论部”,本书聚焦文化现象、社会心态,以大时代为底色,以轻阅读为指向,与年轻人360°无死角对话。
    为读者提供一个触摸时代、感知社会的窗口,以坦诚、真挚的姿态观察世界,以文字推动更多人理解、包容社会的多元。
    微信秒回: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为啥是“轮回”?
    生活中,相信你肯定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发微信给别人,等半天都没有回复。我回你是秒回,为啥你回我是“轮回”?
    
    在互联网社交规则中,及时回复微信,被看作是一项很重要的礼仪,这体现了信息接收者对发送者的尊重,有人甚至将秒回称为世界上最温暖的技能。“那个秒回你信息的人”,当然值得珍惜,毕竟,绝大多数情况下,谁都希望自己发出的信息,能够尽快得到回复。不过,如果不及时回复信息,是不是就代表不在乎对方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最常见的情况是,因为手头有其他事儿,收信人没有注意到信息,或者暂时挤不出时间来关注其他信息,等到事情忙完了,又忘了回消息这档子事。有朋友就曾抱歉地表示,当时以为回信了,看到空白的聊天记录,才想起来只是脑子里过了一遍消息内容。这样“用意念回复”的尴尬,也不少见。可见,慢回复甚至不回复,不一定就是有意在怠慢。
    
    习惯了通过微信“迎来送往”的你,相信对此多少也会有些共鸣。可问题在于,为什么还是有不少人,对于不秒回信息这件事,会感到焦虑,甚至是无法理解?
    评论君认为,这其实是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共时性”和“异时性”之间的落差:随时在线的通讯工具,让人觉得随时回复信息没有任何难度,已是交往常态,这和出于各种原因的推迟回复形成落差,客观上造成了信息发送者心理的不适应。正如学者所言,“通讯媒介本质上是异步的,但在功能性上却显得像是同步的”。尤其是在越来越依靠键对键的文字、表情、语音了解彼此的现代社会,人们可能更习惯通过回复时间的长短、内容的多寡、表情包的动作,来推测手机屏幕前的你,究竟有哪些“言外之意”。
    因此,要缓解乃至消除“不能时刻保持联系的焦虑”,最重要的还是放宽心态,主动做好技术应然和生活实然间的切割。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回复习惯,对词语、表情的“言外之意”也有不同理解。比如,有些同事说话比较谨慎,回复任何问题都会多方面考虑,思虑周全后再行回复;有些朋友手机不离手,“能用图解决的事情尽量不说话”,一套三连动图就足以表达他们对事物、问题的看法;有些长辈由于不熟练,打字慢,嗯、哦是最常用的回复,相比之下更愿意用语音、视频,或者打电话。理解并适应不同人群的网络表达方式,下一次交流时就能多一份淡定和坦然。这相当于设置了一个心理交流舒适区,方便双方熟悉彼此的表达方式,不至于因为细节上的误解而心生不快。
    
    无论是用文字、语音,还是用表情、动图,网络交流,说到底还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关注对方的感受、照顾对方的情绪,理应是网络交往的头条法则。记得《老友记》中,有一次钱德勒等电话响了很多次才接起来,并解释说不想让别人以为自己没有生活。这样的心态,或许至今还在不少人的生活中重现。毕竟,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交流便利,不应成为一种负担,更不应成为制造“社交焦虑”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掌握好社交的分寸感、边界感,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的必修课,这也恰恰构成了移动互联时代最需要的交往美德。
    这正是:秒回诚意彰,慢回亦无妨。各有人生态,知心最情长。
    (文 |吕晓勋)
    我想谈谈
    通讯技术的进步,让交流越来越方便,也让交流主体越来越符号化。
    以前,打一个语音电话能够听见对方的真实声音,写一封信能够欣赏对方的字体笔迹,面对面沟通能够看到对方的表情动作;现在,每个人就是一个微信账号,成为了我们眼中的虚拟化对象。声音、笔迹、表情等都不是我们与他人交流所要获取的关键信息,但因为这些外围信息包裹的存在,让交流的对象有了完整立体的印象。
    这种交流不是机械而冰冷的,我们感受到的是与信息同步的那个人的喜怒哀乐和丰富的情感意愿。微信消息和表情包将人的天性隐藏在屏幕后面,信息变得干涩,失去了可识别特性。
    有一位程序员在微博上发文,称自己每天忙于工作,为了能够及时回复女朋友消息,不让其生气,就研发了一款专门回复消息的小程序。这款小程序不仅能够模仿自己的语言习惯,而且女朋友刚发完一长句,小程序立刻就能接上很长一句,真正做到了信息的“秒回”,可是那个秒回信息的“人”,却早已经从男朋友悄悄变成了小程序,这种“秒回”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生活中的交流本来就是一种平衡外界压力的途径,是舒适和惬意的自愿表达。我们希望别人“秒回”,是想从中获取自我存在感和价值认同。
    “秒回”是一种诚意,“轮回”亦是一种态度,掌握好分寸和距离,相互理解,放宽心态,舒适的社交才会不请自来。
    书籍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