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赵普:匠心著书 文心载道

http://www.newdu.com 2019-05-31 中国作家网 杜佳 参加讨论

    由人民出版社主办,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第一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东亿美术馆承办的“文心•匠心”——赵普新著《掇珍集》发布会5月25日在京举行。
    发布会现场,中宣部国际传播局局长赵建国,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刘碧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文化学者王立群,知名主持人陈铎,《掇珍集》译者、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哲学系教授柏啸虎(Brian Bruya)等嘉宾与作者赵普共同为新书揭幕。
    
    《掇珍集》揭幕仪式
    
    赵普接受媒体采访
    《掇珍集》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文人生活雅趣的文言文小品图文集,书中近百幅彩色摄影图片所展示的精美手工艺作品,大都出自当代优秀匠人之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代中国匠人的眼界和水准。读者还可以通过扫码收听作者诵读的全文,获得立体的阅读体验。多年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事业的作家冯骥才,为此书题写了书名。文化学者、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教授作序。此外,该书已由柏啸虎等学者译成英文,向世界讲述中国当代美学故事。
    赵普,曾因主持人的身份为大众所熟知。如今,他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乐此不疲。《掇珍集》的写作是他对多年来所从事志业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记者:写作《掇珍集》的状态是怎样的呢?
    赵普: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写作中“浸入”两种状态,以两种身份在写作:首先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其次是作为愿意为匠人手艺传承奔忙的践行者。如此带着“发心”去热爱和钻研,从一切给养中读取和发现中国匠人,从匠人文化中重新发现我们厚重灿烂的历史。
    记者:书中收录的绝大多数篇目都在“赞匠人、匠心,赞工匠之艺术造化”,您怎么看待当代工匠精神和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它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认证和评价?
    赵普:当前,对于传统手工艺和匠人精神的认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形成了相向而行的两种力量:我注意到,很多年轻人非常喜欢传统手工艺,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国家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对于匠人和匠人精神,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我认为,工匠精神及其价值传承,如果没有民间力量的接续和发扬,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走不远的。今天我的事业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赋能传统匠人、保护传统手工艺。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和民族文化的渊源非常密切,我之所以用文言文来写作,就是想用这种方式对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匠心的精神脉络。传统手艺人的创造很多时候是依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传统实现的。这个传统体现在灿若星河的典籍中,体现在众多美不胜收的文学表达中,还体现在数不清的民间故事中。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很多中国人生活中诗意典雅的日常正在渐渐消失。过去老北京每逢中秋要供奉兔儿爷,这与以前普通人的生活本身息息相关,不必多言,人们自然能感知这一习俗的美好寄寓,但是如果试图跟今天的孩子们讲述这个浪漫的习俗,并不容易。因为小学生课本早就告诉孩子们了,人类早在上世纪就成功登月了,现代发达的科技让月球上不存在生命成为了普通人的常识。传统的浪漫与科技的现实相碰撞,这就是我们在传承经典、保护传统文化时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有趣的是,两者之间并不是截然的针锋相对,只是需要我们去想一想,面临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挑战,到底应当如何认知和传播包括匠艺匠心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怎样让未来的孩子还能感受和获得曾经的美好。这个命题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回答的,也不是通过一本书的写作能解决的,它期待更多的力量投入。
    记者:《掇珍集》全书都在分享日常之美、造物之美、匠艺之美,它集中阐释的美学观是什么?
    赵普:我的美学观在《掇珍集》的第一篇文章中就完整地提出来了:“士子云:‘美盲’之惑甚于文盲!痛哉斯言!今时今日,‘美’犹珍罕。躯体疾走,灵魂滞后。小子斗胆曰:心神靡宁,无所皈依者,‘美’可护佑,亦可倾心也。教化无绪,茫然无措者,‘美’能径往,无可顾虑也。”我认为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美和追寻美,《掇珍集》开宗明义地讲,我把美看作一种宗教,认为“美盲”之惑甚于文盲。对于如何体察和欣赏生活中的美,懵懂无知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我希望通过《掇珍集》的写作带给大家一点美学的信息,甚或按图索骥的依凭:通过阅读我们可能认识到,繁复美不美?美。简单美不美?也美。对于美的感觉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答案,这样来认识世界,世界在我们眼中就是美的。
    记者:全书以“好”开篇,以“了”收束,是否有意为之?
    赵普:确实是特意安排。有读者提出,你的头一篇目是《好》,最后一篇目是《了》,是不是暗合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其实书中“好”与“了”的设计和《红楼梦》开篇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无关。我要表达的不是“虚空”的观念。以“好”开篇,是一种美学观;以“了”作结,是在表达一种价值观。“了”不是倡导要变得佛系,而是说要正确地看待人和物质的关系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物质财富是有限的,而一个生命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可以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无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了”就是要了去我们对物质的执迷与贪恋,去追寻精神上的美和享受,这正是我想传达给读者的。
    (摄影:于守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