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王元骧学术活动为中心考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实践”贯通美学及文艺学的传统学术之路的总体面貌与特质,他借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德国古典美学为主的理论资源,批判地承续了我国上世纪60年代实践论美学成果。在美学文艺学观念层面,始终以实践观念为精髓,抓住关键和辐射性问题分散地逐一解决,又以实践论将美学文艺学贯穿一体。完整地呈现了美学文艺学在观念与思维方式方法、说明性与反思性等诸维度互动互联和理论严谨的特质。成就了文艺本体论、审美反映论、人生论美学、拯救人性的美育观等若干重要命题。 关键词:实践;实践论美学;传统学术;兼容;拓展空间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JZD0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俐俐,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践”贯通美学与文艺学的传统学术之路是我国改革开放语境的约定俗成表述。“传统”仅指学术研究的逻辑与风格。人文科学成就及其价值为累积型,对待传统和新兴理论均应辨证看待自学术链条的作用和意义。其兼容性、拓展性和发展性尤其应予以重视。本文最外延性地概括出他以“实践”贯通美学与文艺学的传统学术理路,若干重要观念和思想成果为其内涵,考察兼容性、拓展性和发展性,以彰显其意义和价值。 王元骧教授学术活动领域为哲学美学和文艺学,并以哲学美学为根基。他具有自觉的哲学美学与经验美学的区分意识。美学“从哲学的角度对于美的问题所做的哲学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规定美和审美活动的性质,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实际的美学问题包括艺术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文艺学是研究文学的学问,通常所说的“文艺学”,一般认为也是由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学史三部分组成。他的文艺学研究,主要是文学观念为核心以及宏观阐述文学发生发展及其活动,属基础性原理性的文学理论。并未具体研究文学活动、作家创作、作品构成以及接受批评等问题。他以“实践”为基本概念予以观念性阐述,交叉和融通性地处理和贯穿美学文艺学两个一级学科及其重要理论问题。演化为“实践”观念在这些学科和一系列问题中的具体“实践”思想:观念贯穿始终。王元骧学术活动最大特点和成就即由此而来。 本文作者刘俐俐教授与王元骧教授合影,图片由作者提供。 一、“实践”为基础性关键性概念贯穿美学及其延伸领域 1.抓住和反思“实践”概念为学术活动基础 学界已有共识:20世纪60年代美学大讨论最重要成果是“实践论美学”。王元骧基本认可“实践论美学”及其成果:“它的价值就在于为我们的美学研究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原则”。实践论美学的思想精髓是依托“社会存在本体论,把实践视作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形成的现实根源来看待”。致思方式为对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形成和发展缘由的一种追问。特别肯定实践论美学“把美看作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因’自然的人化’而产生的审美价值的载体”的观点。他认可“美”有载体,以之为基础追求美学的形而上本质,提出了不可简单地将实践论美学看作客观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来批判和否定,他也不同意将美学问题归结为审美心理问题。他始终警觉非本质主义美学观念,警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美学趋势。王先生对“实践论美学”的反思集中在两点:其一,仅限于“美论”,尚未将美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因“自然的人化”而产生的审美价值的载体这一“美论”思想贯彻到“美感论”中;其二,视美感只不过是“对美的反映和模写”的直观反映论。王先生的实践论美学观念以此反思为基础性借鉴和发展。 2.创造性理解阐述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关系,确定美学文艺学哲学基础 王元骧怀着透彻理解辩证地抵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精髓的愿望,抓住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认识世界更要改变世界的目标性质。辨析了其与旧唯物论的区别,为积极性认识论。王先生凝练概括为:其一,在人的整个活动过程中,认识与实践互相渗透和规定、互为前提、辩证统一。实践中介着认识,认识也中介着实践;“实践性的真理”作为实践活动的内部环节,其本身即为知、意、情三者的有机统一,由此方能从观念领域转换到行为领域。此乃实践活动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实践作为感性物质活动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缘于社会关系制约的社会性。个人实践与社会实践两者有机统一。其二,全面考察并将“实践”定位在“存在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认识论”(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认识的首先和基本的观点)、“价值论”和“历史论”(感性物质活动与社会历史活动相统一)等几个特质的有机统一地位。其三,秉承社会存在本体论精神,将实践视作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形成的现实根源。实践形成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合一的价值世界。精神价值体现着人的情感、意志和愿望。与理性形态并置的感性形态的就是美,感性形态的美包括存在于对象世界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3.“实践”观念贯通美学文艺学延展的相关问题及其机制 王先生的研究绝非对某理论流派跟踪性研究;也非建构某一美学或文艺学体系性研究;他跟踪乃至发现我国美学文艺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他或从正面立论,或针对某种理论和现象辨析乃至争鸣和批评。“实践”观念就是这样贯通美学文艺学并延展出相关问题的。 有怎样的延展机制呢? 王先生认为各学科均有实践观念切入和探究自己问题的合理性,文艺本体论是延展出的最主要问题。“本体论是对存在的终极追问,属于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他从哲学本体论起步,以“实践”观念为机制而产生了哲学本体论——人学本体论——文艺本体论……的逻辑。由文艺本体论……的逻辑而获得文艺活动论的理论基础。以之为考察研究美学文艺学分支问题的逻辑通道和理论依据。作家、作品和接受活动各个环节的涵义由此获得了理论基础,也使文艺活动各环节的分支性研究确定了实践论性质。再哲学本体论层面看,他先行地涵盖和确定了此概念包括知识本体论和道德本体论两大方面,“研究文艺本体论,……主客体两方面都关涉到人的问题,关涉到人’是什么’和人’应如何’这样两个问题。这不仅表明文艺本体论与人的存在论是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问题”。接着哲学本体论的是人学本体论,由人学本体论而抵达文艺本体论。学术理路为:沿着实践观念渗透的认识论原理,进入美学和文艺学,定下美学和文艺学基本观念,并由实践打通两个学科。两学科所涉领域有:文艺美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审美教育、艺术本体论、文化研究、形式本体论、审美趣味、理论与批评思维方式及其方法等,“实践”观念以其关键性基础性特质贯通贯穿诸问题和思考之始终。“关键性”指理路枢纽位置,以实践解决诸问题可上下左右贯通;“基础性”指原理性。重要理论问题为深刻的逻辑关联和互相制约。“贯通性”指各理论问题的解决所获的观念和思想成果,趋向抽象地归纳,可归属哲学美学;趋向艺术活动领域包括文学活动领域推演,可归属于艺术哲学和文艺学。随之可从扩大外延或潜入内涵地继续提出相关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