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老舍《月牙儿》读书笔记25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3-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这个世界不是个梦,是真的地狱。”
    第一次读完《月牙儿》,便被其所传递的对苦难人民命运的关切与悲愤深深打动。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由七岁的小姑娘长成少女,又沦落为暗娼,最后以监狱作为终点的凄楚哀切的一生。真实的写出了一个美丽,纯洁,自尊,要强的女孩子,一步一步无可奈何的沦为娼妓。作品通过她的自白,愤怒的控诉了那个社会,视女性为玩物,糟践了她,却还要责备她。
    七岁的她,父亲死了,唯一的依靠是母亲。“只要有妈妈这只热手拉着我就好。”可是等到东西一点点当尽,靠妈妈给人家洗衣服也不能糊口的时候,生路绝了。母亲的无可奈何的办法是改嫁。新爸爸带来了转机,她上了小学。可是新爸爸没过几年又不知去向,妈妈再没有办法,当了暗娼。“念书!念书!”妈妈有时极郑重的对她说。妈妈的苦心是牺牲自己的身体把女儿救出去。
    然而同样的命运已经在向这女孩子逼近。“妈妈的屋里常有男人来了,他们的眼像狗似的看着我”,她知道要“保护自己”,她准备逃走,饿着肚子偷偷攒着妈妈给的点心钱,她是自爱的。
    不久之后问题摊开了:妈妈知道这种日子在怎样的催人苍老,再过两年,不但顾不了女儿,也顾不了自己。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妈妈找一个主儿,跟人走,母女各走各的;一条是替妈妈挣钱。让女儿自己挑。“代她挣钱,我真愿意,可是那个挣钱的方法叫我哆嗦。”女儿一狠心,离开了母亲。
    她去求校长,得以和学校的老女仆做伴儿。可是校长又换了人,她只得上街去找事。当她一次次带着尘土与眼泪失望的回来的时候,她“这才真明白了妈妈,真原谅了妈妈。……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在这时候,校长的侄儿诱骗了她。
    失身之后,他并不自暴自弃。她去饭馆应征当女招待,因为不愿和顾客打情卖俏又失业了。一个多月找不到事做,她承认自己失败了:“我不再为谁负什么道德责任,我饿。”她走向了一向厌恶的,恐惧的,千方百计躲避的道路。
    文章情节发展顺理成章,排除了一切偶然因素,分明的写出了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这不可避免性是在主人公极力谋求避免厄运的多次挣扎中体现出来的。女主人公实际上是受过教育,有思想并且自尊自爱的女孩,她曾极其努力的抗拒着走上与母亲相同的道路。但是文章第十八小节精彩的描述了她心理的转折:
    “我出去找事了。不找妈妈,不依赖任何人,我要自己挣饭吃。走了整整两天,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与眼泪回来。,没有事情给我作。我这才真明白了妈妈,真原谅了妈妈。妈妈还洗过臭袜子,我连这个都做不上。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学校里教给我的本事与道德都是笑话,都是吃饱了没事时的玩意。……我差不多要决定了:只要有人给我饭吃,什么我也肯干;妈妈是可敬佩的。”
    可见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贫苦人民尤其是妇女呕心沥血也找不到一丝微茫的希望与出路,主人公在二十五小节喊出“妇女挣钱怎么这么不容易呢!”“女人够多么不值钱呢!”是多么的痛苦悲切啊,浸透了贫苦人民的血泪。在这样无可奈何,逼良为娼的社会里,作者深切的意识到了一点:在温饱尚未落实的情况下,空想家一片热忱地大呼“教育”,大呼“自由”是很可笑的!借主人公之口“还有人羡慕我,我真要笑了!我有自由,笑话!她有饭吃,我有自由;她没自由,我有饭吃,我俩都是女人。”揭露了女性在那个时代所共有的悲剧命运以及在没饭吃的情况下自由显得如此虚伪可笑。是作者现实主义的清醒目光使他站在头脑发热的革命口号之外真切的关怀着贫苦人民的真实命运和出路,赋予了作品超脱于时代的精神价值与意义。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月牙儿》在美学意义上堪称真正的悲剧。美的毁灭在《月牙儿》里是个没有终结的过程。主人公的肉体被蹂躏,精神受到熏染,她的美令人痛心的毁灭与生活的残酷,她的心灵的美更是在生活的摧残中苦苦挣扎,却始终得不到解脱。她的肉体原本美丽无暇,“我越往大了长,我越觉得自己好看。”但是在生活的摧残下,她身体也得了病,“我的皮肤粗糙了,我的嘴唇老是焦的,我的眼睛里老灰渌渌的带着血丝。然而身体的颓败并没有给她带来怜爱与同情,母亲只是叫她去买药,老主顾越来越少上门了。更可怕的是精神的摧残,主人公原本是善良,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并且也沉醉于爱情的梦的少女。她第一次受那个青年诱骗迷醉在春梦中的时候,有了两间小屋,穿上新衣,可以打扮起来怜爱自己。可是不多天后,青年的妻子找上门来,“她不跟我闹,只口口声声的说:‘你放了他吧!’我不知道怎么才好,我可怜这个少妇。我答应了她。”在绝境中,她可怜的是人家,顾不上先可怜自己,她的同情心超过了利己。母亲让馒头铺掌柜的扔下,又回来找女儿的时候,她毫不推脱地养起了母亲,出卖自己。她在这种情况下也没让自己完全的自私。不仅如此,她还幻想自拔“我们老干这个吗?”她问母亲,虽然母亲没法回答。她做梦似的想象着理想的生活,摆脱这地狱里的日子。她说,“我爱活着,而不应当这样活着。”他始终也不自甘堕落。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苦难的折磨她开始自暴自弃,有意无意的麻木自己的思想,像一具只知道吃饭的行尸走肉,“我不敢思想,也懒得思想,我迷迷糊糊的,腮上老有那么两块红。我懒的打扮,又不能不打扮,太闲在了,总得找点事作。”然而“打扮完了,我恨自己”,受过教育的主人公内心深处厌恶自己这些行为,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她只有逃避。在经历过第一次爱情的欺骗后,她对爱情也绝望了,她的同学们“心里好像做着爱情的诗”,她笑话他们呆傻,“因为接触的男子很多了,我根本已忘了什么是爱。我爱的是我自己,及至我已不爱自己了,我爱别人干什么呢?”主人公连爱的能力都丧失了,是怎样的可悲哀啊!并且她自己深知“恐怕再过几年我也就这样了,人老心也跟着老,渐渐老的和钱一样的硬。”她的心始终在挣扎着,重复着母亲的生活道路,可是在反抗情绪上与母亲愈走愈远。她的思想有消极落后的一面,也有清醒和反抗的一面,她在这两种思想间不断挣扎着,文章最后,大官来检阅,她吐了大官一脸唾沫,可见她对社会这个地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痛恨它,她被抓进监狱。她的两种思想始终在冲撞着,始终也没有给她一个答案。主人公想到过死,但从未去做过,也许是因为她性格里坚韧的一面,也许是她对生活仍有着幻想,另一种不同于现时代的生活。“我爱活着,而不应当这样活着。我想象着一种理想的生活,像作着梦似的;这个梦一回就过去了,实际的生活使我更觉得难过。”“我不愿死,假若从这出去而能有个更好的地方;事实上既不这样,死在哪不一样呢。”主人公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与顽强活下去的坚韧,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黑暗的吃人的社会里,主人公的坚韧给不了她任何救赎与出路,她只能在矛盾与挣扎中感受到无边的痛苦,然而自杀只是懦弱者对黑暗社会无用的妥协,剥削者,迫害者不会流一滴血泪。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老舍自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叫人惋惜不已的答案,正确与否,实难定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