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观后感 >

拉贝日记内容故事具体分析与观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19-03-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猎捕大象你不能去包围它,不能靠消耗它的体力来制服它,更不能去活捉它,要是你不弄死它,它就弄死你”
    香川照之如是说的时候,我想到当无比精锐的德军在东线渐渐陷入冬季泥潭的时候,那头的指挥官望着广袤的大地,也做过类似的比喻,结果竟然是消极的:“在一头大象的面前,我们就是一堆徒劳的蚂蚁。”
    
    随后香川照之在和少佐的谈话中,我依稀感觉到了这俨然是秦始皇和白起在对话,不过少佐弱了些,在对几千战俘的处理上就犹豫了。香川照之眼睛都不眨:“天亮之前别让我看到活的。”
    日本的传令兵喊着:“大家站起来,给你们喝热汤”结果就是滚烫的子弹。在德军初入苏联境内的那段时期,苏军战俘比死伤的还多,在物资足够保障的前提下倒也喝上了热汤,而其后苏联人在对待大批量的德国战俘的时候,恐怕德国人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再往东方,什么国际法,文明啊都是没有的,只有愚昧,只有野蛮,只有搬命。
    大家可否想过为什么我们这么恨日本人?为什么这些年来一直纠结南屠这一段历史?为什么没有长平之战纪念馆?为什么中国从古至今无数个饿殍遍地,人吃人的乱世,无人纪念?金人、蒙古和满人对我们的屠城,残杀,难道死去的同胞就少么?原因很简单,这些历史已经随着改朝换代而灰飞烟灭了,无数的内战,说到底还是内战,我们小时候还能耳熟能详的电影里的“国民党反动派”现在也还原真身为“中央军,国军,友军”那些个金人满人,如今都不在了,蒙古人呢,在大草原上乖乖的放羊,只能在就教科书上寻觅祖辈的丰功伟绩了,而日本,不仅还在,而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不光是我们,连蒙古人都没有入侵到他们的本土。这就是结症所在。
    “你的司机死的很光荣,这是两名军官在竞赛,他们在日本很受欢迎。”
    之前我说到了东方人残忍的战争观,而“百人斩”则更现了日本的变态,草菅人命的态度简直让拉贝无法相信,日本军官问是不是一个会说德语的中国人等于20个不会说德语的中国人,拉贝还是不卑不亢的反驳价值是一样的,只是用处多出20倍,的确,在强盗面前,已经没有逻辑可言了。在此我想到了新闻说《南京南京》可能在日本上映而《拉贝日记》绝不会在日本上映的事情。《南京南京》即便就是上映了,也没有什么好欢欣鼓舞的。因为它试图在说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以寻找两国人民珍惜当下的幻境。而《拉贝日记》只是一个德国人在中国的一些所见和记录,包括他西方式的文化和观点,都没有忘记“百人斩”这一史实,《南京南京》难道不觉得内疚么?而《拉贝日记》仅从这些个侧面就扬了日本人民和日本皇室一个响亮的耳光,这其中难道不精彩么?毕竟,人家电影说的还是拉贝的西方人本主义精神,伟大的爱情观云云。
    再来说下拉贝,就电影里的表现,我觉得他不仅重感情,还是个非常有趣老头,兵荒马乱的,头顶上的飞机还在飞,这个时候了,手还提着个鸟笼,让人拍案叫绝。忙里偷闲的时候也会和医生一起唱讽刺纳粹的歌,这些桥段真实反映了此片的多元。
    最后说一下张静初同学,她和高圆圆都是悲剧,那个时候南京城里,有姿色的女子若不是日夜躲在教堂里的地下室,怎会得以善终?她比高圆圆还雷,还弄死两个日本兵,剥了衣服逃出层层包围,遇见爱情,oh,faint~~~败给了商业电影的性元素...当然,半夜葬父还是可圈可点的,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