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邦维:奇书《大唐西域记》

http://www.newdu.com 2019-03-15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 参加讨论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奇书。说它是奇书,有三条理由:它的作者玄奘,是一位奇人;书中讲到的西域包括印度,在当时人看来,是一片奇地;在中国古代的各类书中,《大唐西域记》很特别。

《大唐西域记》为什么特别?也可以举出三条理由:首先,书在中国写成,讲的却是外国的事。在中国古代,同样性质的书不多见。其次,玄奘的叙述,大部分是亲眼所见,也有一些是耳闻或者来自佛教的传说。这些神奇的传说和故事,信仰佛教的人固然可以接受,但不信仰佛教的人或者是半信半疑,或者根本不相信。但玄奘的记载,到了近代,很多又被考古和历史研究证实是真实的。还有,《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人的书,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知道此书的人并不多,更谈不上重视,然而在外国,在国际上研究东方的学术圈子里,此书却久负盛名。

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书,但称得上奇书的却不多。《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奇书,在中国可以这样说,在世界上也可以这样说。以下就逐一说明它的奇特之处。

一、奇人玄奘:
一个真实的“西游”故事
玄奘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玄奘有名,主要是因为小说《西游记》。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的经历,在小说中成为一个神话故事。故事中无论玄奘,还是玄奘的三位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都性格生动,其中的孙悟空最让人喜欢。即便是师徒“西天取经”途中遇见的各路神仙和妖怪,也大多有自己的性格。“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曲折有致,更让人津津乐道。时至今日,把“西游”故事作为话头,“恶搞”或者并非“恶搞”的“西游”故事,更是层出不穷。

这是神话故事中的玄奘。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位真实的玄奘。他西行求法的经历,其间许多故事,虽然不同于《西游记》,但一样曲折而奇特。

玄奘姓陈,名祎,唐代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玄奘幼年出家,天资聪慧,又很努力,年轻时就很有学问。可是在学习佛教的过程中,他有很多疑问。他各处求教,得不到解决,最后决定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学习,也就是到“西天”求法。为此,玄奘向朝廷上表,请求批准,朝廷没有理会。直到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秋天,长安一带庄稼歉收,官府同意老百姓出城“随丰就食”。玄奘见是机会,便混入饥民的队伍,出长安城,开始了他的万里之行。

玄奘画像
玄奘从长安出发,往西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都督听说他要出国,命令他立即返回长安。他赶紧前行到瓜州(今安西)。这时凉州方面要求抓捕他的公文也到了瓜州。幸亏瓜州的刺史和州吏同情玄奘,不仅没有抓捕他,还嘱咐他尽快西去。

瓜州是当时从河西通往西域的门户之一。从瓜州往西,就算出境了。前面的路危险而艰难。玄奘决定从当时通西域的“北道”往西行。这条路,往北通过玉门关,然后再经过五座烽火台,每座烽火台相距百里,中途没有水草。五座烽火台之外,是“八百里沙河”,人称莫贺延碛。沙漠中“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狂风时起,沙尘蔽天,白天酷热似火,夜晚又寒冷彻骨。

玄奘找到一位胡人做向导,带上一匹老瘦马,在一个夜晚,从玉门关附近的一处地方,偷渡过河。刚走了一段,这位胡人就不愿再往前走了,而且似乎心怀不轨。玄奘只好独自一人继续向前。过了第四座烽火台,走了一百来里,他便迷路了,还失手打翻了随身带的水袋。

在沙漠里没有了水,生命会有危险。他想回到第四烽火台重新取水。他回头走了十来里,转念又想:我先前发过誓,不到印度,绝不东归一步。现在为什么往回走?我宁可往西去死,也绝不往东而生!于是他又转过头,向西北方向行进。四天五夜,他没有一滴水进口,最后精疲力尽,只能躺卧在沙中,默念观世音菩萨和《般若心经》。第五天的半夜,奇迹终于发生了,处在昏迷中的玄奘被一阵凉风吹醒。这时马也站了起来。人和马又勉强前行。突然,马不顾一切地向前跑,原来马凭着嗅觉,在沙漠中发现了一处长满青草的水池。玄奘跟在后面,人和马终于得救。

走出莫贺延碛,玄奘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到达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当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国王名叫麹文泰。麹文泰信仰佛教,他热情地接待了玄奘。因为太敬佩玄奘,他想把玄奘留在高昌。玄奘不答应,麹文泰便不放玄奘走。玄奘以绝食相抗。一连三天,麹文泰被感动了,他向玄奘谢罪,还要求与玄奘结为异姓兄弟,同时让玄奘答应从印度回来之时,在高昌再住三年。玄奘都答应了。麹文泰为玄奘重新准备行装和马匹,给沿途的国王,包括当时称霸西域的西突厥可汗写了信,准备了礼物,请求照顾玄奘。玄奘这才重新出发。

从高昌西行,玄奘经过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然后翻越凌山,到达素叶水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然后继续西行,再折向西南,经过赭时(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飒秣建(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国,过铁门关,到达睹货罗故地(今阿富汗北部),再翻过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最后终于到达印度。这段行程将近三年,中间玄奘不止一次遇到危险。一次,他坐船顺恒河东下,遇上抢劫,差一点被杀掉祭神。

玄奘访印路线图
公元7世纪时,印度最大、最有名的佛教寺院是那烂陀寺。那烂陀寺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寺院规模宏大,僧人最多时据说有万人之众,不仅来自印度各地,有的也来自印度以外的国家。玄奘西行,主要目的是想学习一部叫做《瑜伽师地论》的佛经。那烂陀寺的主持名叫戒贤,最为精通这部经典。他虽然年事已高,又患有风湿病,但仍然专门为玄奘开讲这部经典,前后历时十五个月,同时听讲的还有数千人。玄奘先后听了三遍,同时还学习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佛教经典以及其他的印度典籍。

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为了更广泛地了解印度,学习佛教,又开始了他的长途旅行。他离开那烂陀寺,到东印度,再沿着印度的东海岸到南印度,再从南印度绕行西印度,最后再回到那烂陀寺。

经过这一番游学,加上在那烂陀寺几年悉心的学习,玄奘成为戒贤法师最优秀的学生。当时的那烂陀寺,就像是今天的一所大学,寺院里经常有各种讲座和辩论。戒贤让玄奘做讲座,演讲受到广泛的称赞。那烂陀寺有十位学问最好的大德,通解五十部经典,玄奘是其中之一。

玄奘的名声很快在印度传开。当时印度最有势力的国王是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戒日王敬佩玄奘的品德和学问,特地在自己的都城曲女城举行大会,请玄奘做“论主”,同时邀请了印度的二十几位国王,四千多位佛教僧人,还有两千多位其他教派的信徒参加。玄奘在会上宣读论文,据说十八天内没有一个人能够出来反驳。

曲女城大会以后,玄奘决定回国。他谢绝了戒日王和其他印度朋友挽留的好意,在参加了一次在钵罗耶伽国举行的大会以后,带着历年访求到的佛经和佛像等,仍然取道陆路,起身东归。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终于回到长安。与他十几年前偷渡出国时不一样的是,他受到了空前的欢迎。玄奘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五百二十夹,以及一批佛像。唐太宗这时正在洛阳,立即召见了他。唐太宗询问了玄奘周游各国的见闻,还想让他还俗做官。玄奘婉言谢绝,表示只想翻译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实现他求法的抱负和愿望。玄奘的话说得很委婉,但是态度非常坚决。唐太宗只好答应,并且表示愿意支持他的译经事业。

玄奘回到长安,立即开始翻译佛经。从他回国,到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去世,十九年间,他前后一共翻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大约一千三百多万字。现在西安城南的大慈恩寺,是玄奘当年译经的地方之一。寺里有名的大雁塔,就是为存放玄奘带回的佛经和佛像所建。

大雁塔
玄奘印度求法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故事。他从中国出发,前后经过古代中亚和南亚地区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国家。这样的经历,此前只有张骞和法显,此后只有义净等少数人略略可以相比,但其他人的行程没有留下玄奘那样多的传奇故事。这段经历,在玄奘去世后一两百年间,成为传说,最后演变为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玄奘因此不能不说是一位奇人。

不仅如此,与他西行的经历有关,玄奘还留下一部奇特的书。

二、奇地印度
印度是亚洲最古老、最重要的文明中心之一。印度在今天并不神奇,但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印度却是一块奇地。中国人知道印度始自张骞。西汉时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最远到达大夏,即今天的阿富汗一带,在那里第一次听到“身毒”这个名字。身毒就是印度。身毒之外,印度还有天笃、贤豆、天竺等名。玄奘首次把印度这个地方称为“印度”,从此成为定名。

张骞带回的有关印度的传说,还很模糊。到了西汉末、东汉初,有关印度的传说就多了起来。最有名的传说与佛教有关,说的是汉明帝某夜做梦,“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第二天询问大臣,一位大臣回答:这就是印度的“佛”,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于是明帝派出使节,迎请佛经,从此中国有了佛教。故事的细节固然不可全信,但这说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一开始,印度就充满了神奇色彩。

印度不仅神奇,而且神圣,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在印度,许多神奇的故事由此产生。从中国到印度,其间经过的西域各个国家,人物面貌,风俗物产,也是奇异无比。《西游记》里的“西天”以及前往西天的路途,无数奇奇怪怪的故事,就出于这样的心理背景。古代的奇地,虽然今天已经不奇,但作为中国的紧邻,人口仅次于中国的一个大国,我们今天对它的了解,远不如距其更远的美国和欧洲。仔细想来,这倒多少让人感觉有点奇怪。

三、奇书《大唐西域记》
关于《大唐西域记》,可以讲的有很多。首先应该知道的是,玄奘为什么要写《大唐西域记》这部书?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长安后,安置好从印度带回的经典和佛像后,立即赶到洛阳,接受唐太宗的召见。皇帝召见时与玄奘的对话很有意思,“坐讫,帝曰:‘师去何不相报?’”

玄奘赶紧为当年偷渡出国的事道歉:“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唐太宗心情很好,很宽大:“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

玄奘是绝顶聪明的人,回答了一大段奉承皇帝的好话,大意是说唐太宗如何伟大,圣威远播,外国的君主,见到有鸟从东方飞来,想到可能是来自“上国”,便立刻“敛躬而敬之”,他就是仰仗“天威”,来往印度才没有问题。

唐太宗于是“因广问彼事。自雪岭已西,印度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四佛遗踪,并博望之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玄奘“随问酬对,皆有条理”。唐太宗大为赞赏,对玄奘说:“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

皇帝的命令,玄奘当然必须认真完成。第二年,也就是贞观二十年(646)七月,《大唐西域记》全书撰成。玄奘马上把它献给唐太宗,同时附上他写的一份表文。第二天,唐太宗亲笔写了回信:“新撰《西域记》者,当自披览。”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唐帝国建立初期,西边,也就是西域地区,最大的威胁是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打败了东突厥,但强大的西突厥仍然存在。唐太宗既要巩固新建立的国家的边境安全,也有向西域拓展的想法,因此急于了解西域的情况。玄奘刚从印度回来,没有人比玄奘对西域了解得更多。玄奘撰写《大唐西域记》,一方面是皇帝交给他的任务,不能不完成;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想通过这部书,把他见到、知道的西域情况,尤其是自己心目中的佛教圣地印度的情况介绍给中国人。相信玄奘一定认为,这也是他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的责任。

《大唐西域记》为唐初皇帝处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提供了重要信息。后来编成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其中的《西域传》,有不少地方参考过《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全书十二卷,约十二万字。书的起首,有玄奘自己撰写的一篇《序》,讨论天下地理大势。其中的一些说法现在看来当然不能说正确,但正反映了当时的认知水平。然后是第一卷第一句话:“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以下便逐一叙述各个国家,次序基本上依据玄奘行程的先后。阿耆尼国之后,是屈支国和跋禄迦国,然后是大大小小十多个国家,地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然后又是十来个国家,地域大致包括今天的阿富汗。第一卷共三十四个国家或地区。

第二卷正式进入印度。开始一段是对印度的情况做整体的介绍,首先解释印度一名的来历,然后讲印度的疆域、使用的计量单位、季节划分、城市、人们的衣着、饮食、文字、教育、佛教、种姓制度、军事、法律、风俗、税收、物产等等,内容十分详细。接下来记载三个国家,属于北印度,其中包括健驮罗国,即今天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第三卷记载了八个国家,也属于北印度,其中包括迦湿弥罗,即今天的克什米尔。

第四卷记载十五个国家,部分属于北印度,部分属于中印度。

第五卷记载六个国家,第六卷记载四个国家,第七卷记载五个国家,都属于中印度。

第八卷和第九卷虽然分为两卷,但合起来讲的只是一个国家——摩揭陀国。摩揭陀国在中印度,曾经是古代印度政治文化中心地区。当年释迦牟尼很多时间住在摩揭陀国,因此佛教圣迹极多,是玄奘叙述的重点。摩揭陀即今天印度的比哈尔邦。

第十卷记载十七个国家,分属于东印度、中印度和南印度。

第十一卷记载二十三个国家,分属于南印度和西印度,还有不属于印度的僧伽罗国和波剌斯国,即今天的斯里兰卡和伊朗。

第十二卷记载二十二个国家,都不属于印度,而在今天阿富汗和中国的新疆境内。

这样加在一起,《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国家就有一百多个。玄奘在书撰成后给唐太宗上表,说一共一百二十八个国家。但如果加上简略几句话提到的得之耳闻的一些国家,数量更多,有一百四十一个国家。玄奘写书的根据,主要是他自己西行路上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他对不同国家风土人情、物产气候以及地理、历史、语言、宗教的仔细观察。

《大唐西域记》的叙事模式,其实颇类似于中国史书中的《西域传》,但讲到的事情、涉及的内容要详细得多,因此保留了许多《西域传》中见不到的材料。一个例子是今天阿富汗有名的巴米扬大佛。有关的叙述在卷一的“梵衍那国”:

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

两处大佛世界闻名,可惜2001年塔利班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其炸掉了。大佛建造于公元5世纪,玄奘到达的时候,形象还很辉煌。玄奘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详细的文字记载。玄奘还讲,城东二三里有“长千余尺”的“佛入涅槃卧像”。不过,人们虽然找了很久,一直没有发现,应该是更早时候就已经被毁掉了。

炸毁前后的巴米扬大佛
《大唐西域记》讲印度的内容最多。古代印度最缺乏的是历史文献,因此往往被人说成是没有历史,玄奘的很多记载也就成为了解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例如当时最有势力的国王戒日王,印度方面的记载有限,玄奘与戒日王有不少交往,今天的历史书,讲到戒日王,就一定会引用《大唐西域记》。一些关键的时间点,更要依靠玄奘的记载。玄奘回国后,唐太宗派使节出访印度,戒日王派使节回聘中国,中印两国由此建立了新的外交关系。

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还讲了很多神奇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与佛教有关,但不仅限于佛教。佛教的故事方面,讲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成道、说法、涅槃,以及相关的种种传说。除了这些,还有佛的本生故事,讲佛的前世,曾经是鹿王,或是猴王,或是雉王,不管是什么,总是以慈悲为怀,救人于水火,各种经历,最后表达出的是佛教的教义。

一些故事,与佛教没有关系或关系很浅,内容往往很奇特:月亮上为什么会有兔子?历史上曾经很有名的城市,因为什么建造起来?这些城市有过怎样的传说?法力无边的仙人,看见河边洗浴的少女,怎么就动了欲念?他向少女求婚,却遭到了拒绝。仙人愤怒不已,又怎么报复?还有一些故事,不完全是准确的历史,但有一定的历史作为根据:来自东方的公主,出嫁时怎么偷偷地把养蚕缫丝的技术带到了西域?在印度,梨和桃的名字,怎么会与中国联系在一起?羁留外国,作为人质的“质子”,被认为是“汉人”,怎么把中国的物产,带到了当地?

所有这些故事,无一不体现出印度的宗教和文化特色。它们通过佛教传到了中国,其中一些又逐渐演变为中国的故事,以致最后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印度来源。

四、重新发现《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既是这样的一部奇书,唐代又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人们对“异域”的兴趣很大,注意到《大唐西域记》的人有很多。这从其他人的书里能够看到。但宋代以后,注意到这部书的人渐渐少了。到了清代,《大唐西域记》差不多已经被人忘记了。

但是,这个时候,国外的情况正好相反。在欧洲,从19世纪开始,《大唐西域记》就受到了欧洲学者的关注。这有两个原因:

首先,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势力向东方的扩张和东方地区的殖民化,欧洲的学术界对东方的兴趣越来越大,由此兴起一门新的学科“东方学”。为了研究东方尤其是印度,学者们寻求各种资料。在汉文资料中,他们最早发现的就是《大唐西域记》《法显传》以及唐代义净的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1853年、1857年、1858年,法国学者S. Julien出版了有关玄奘和《大唐西域记》的翻译和研究著作。1884年,英国学者S. Beal出版了《大唐西域记》的英文译本。1904年至1905年,又有一位英国学者T. Watters出版了一种英文的译注本。这前后还有不少有关《大唐西域记》的论文。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学者,跟在欧洲学者的后面,出版了多种研究《大唐西域记》的著作。对于研究《大唐西域记》,日本学者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兴趣。

其次,具体到印度,印度是英国在东方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1870年,英印政府建立印度考古局,开始对印度的主要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印度没有历史,在近代以前,几乎没有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文献。英印政府考古局的第一任局长,也是印度现代考古的奠基人,名叫康宁汉(A. Cunningham)。《大唐西域记》几乎成了他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时的一部指南。很多考古遗址,包括古代一些城市的位置、寺庙遗址,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大唐西域记》做出判定的。《大唐西域记》由此在研究印度学的学者中名声大著。

不仅对于印度,《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包括中亚,因此也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亚的考古。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A. Stein)在阿富汗,克什米尔,中国的新疆、甘肃进行过广泛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巨大成功。斯坦因有关中亚的著作,今天已经成为了中亚考古的经典,其中不时引用到《大唐西域记》。

遗憾的是,虽然这时《大唐西域记》的价值已经被发现和受到重视,但中国方面对此却完全不了解。比《大唐西域记》在外国开始备受重视的时间早几十年编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讲到了《大唐西域记》,但显然不太看得起这部书:

所述多佛典因果之事,而举其地以实之。晁公武《读书志》称,元奘(即玄奘)至天竺求佛书,因记其所历诸国。凡风俗之宜,衣服之制,幅员之广隘,物产之丰啬,悉举其梗概,盖未详检是书,特姑据名为说也。我皇上开辟天西,咸归版籍,《钦定西域图志》,征实传信,凡前代传闻之说,一一厘正。此书侈陈灵异,犹不足稽,然山川道里,亦有互相证明者。姑录存之,备参考焉。

编纂《四库全书》的大臣,几乎代表了当时中国学问的最高水准。他们以皇上“钦定”的书为标准,写出这样的评语,完全无视、实际上也不了解中国以外世界的情况。这样的情形,直到清朝末年,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才有所改变。这不能不说是当时中国的悲哀。

在中国,一直到清朝快结束,民国初年,才有人对《大唐西域记》做研究。这中间最早有丁谦,后来又有陈寅恪和向达等人。不过,真正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是198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为首,一共十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唐西域记校注》一书。

《大唐西域记校注》
一部中国人写的书,其价值最早却是外国人所发现、所利用,这岂不是《大唐西域记》的又一奇特之处?今天研究印度和中亚历史、地理、考古,《大唐西域记》早已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可以这样说,一千三百年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部著作能够像《大唐西域记》这样,对一个广大的地区——中亚和南亚——做过这样详细、许多地方也可以说是科学的记载。

用一位印度历史学家的话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研究佛教史,《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更是不可缺少,书中的许多记载不仅丰富,而且唯一。与《大唐西域记》可以相比的,只有其他两位中国求法僧法显和义净的著作,不过他们的著作各有特点,互相之间不可以替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已经成为经典,它不仅对中国文化,更对亚洲文化、世界文化有着重要贡献。就此而言,《大唐西域记》难道不是一部奇书?

(本文节选自《丝路朝圣——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故事》)
点击书影进入京东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当当购买↓
《丝路朝圣——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故事》
王邦维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34827
29.00元
内容简介
他是玄奘,他从历史走入神话,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中国人心中永恒的传说。“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对于理想的坚毅和决然,成为不可磨灭的信仰。

取经之路上那些美丽动人的历史片段与神话传说是怎么传入中原、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我们基因库中不可分辨的某段编码,这些也许不会有确切答案。

王邦维教授带领我们重新走入了这段段迢遥岁月,感受这一路上的冲突、悲欢与无常。

作者简介
王邦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学研究院及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梵语及汉语佛教文献、佛教文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自1984年起,在中国、德国、法国、印度、日本、瑞典、爱沙尼亚、荷兰、尼泊尔等国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佛经故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华梵问学集》《跨文化的想象:文献、神话与历史》《交流与互鉴:佛教与中印文化关系论集》等。 

目录
奇书《大唐西域记》

龙驹、龙马与金花王

碎叶与素叶:沧桑千年何处寻

飒秣建:一座有“中国门”的城市

怀念巴米扬大佛

质子、质子宝藏与汉天子

“西天”之名:古代中国人怎么称呼印度

香山与无热恼池:大河之水何处来人主之地”与“象主之国”:

古代亚洲人文地理的一种构想

佛影窟与《佛影铭》:从“佛影”引出的故事

桃和梨的故事:印度的中国物产

大树仙人与国王的女儿们:曲女城的传说

黄金布地给孤独:祇园的故事

一个梦的穿越:烈士故事与唐代传奇

三兽之塔:玉兔何事居月宫

书生的花树奇缘:一座古城的传说

鸡足山与大迦叶:从摩揭陀到云南

灵鹫远自天竺来

那烂陀与最早的中国留学生

雁塔传奇:从印度到中国

布呾洛迦山与普陀山:关于观音的故事

狮子王与他的儿子:斯里兰卡的建国传说

僧伽罗与罗刹女:一个佛教的本生故事

佛牙的故事

汉女子与太阳神:神话故事中的历史

鼠王传奇:古代和田的鼠神崇拜

东国公主与蚕种西传:

一个丝绸之路上的千年传说

龙女与大臣:一个“求夫”的故事

后记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