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魏微十三篇》:追逐人心的叙述

http://www.newdu.com 2019-03-15 文艺报 唐诗人 参加讨论

    
    《魏微十三篇》是魏微小说自选集,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最早的是1996年,最后一篇是2011年。我跟着顺序读下来,恍惚是看一个人的回忆录,从过去慢慢回到现在,到末了是意犹未尽,带着展望;读完合上书的时候,我突然想象着,若一开始就从最后一篇读起,倒着读,感受会否不同?顺着读,是回忆和展望,倒着读,回忆会不会变成一种人心历史的追踪?若是,倒着读的感觉倒契合着魏微小说的独特魅力:一种追逐人心的叙述。
    魏微小说以写人心见长,还记得多年前读《化妆》时的感叹。魏微揣度人心的叙述,细微到你不忍眨眼,只想一字不漏、一刻不停地把握住、跟踪上,这不是故事在吸引你,而是人心在诱惑你。作家巧妙地借用一个“小三”人物身份的自述式表达,将那种在欲望、爱情与自尊、理想等多种力量纠缠起来的矛盾内心描绘得细致入微,读来令人心潮起伏。在这个短篇里,我们看到一个女人如何面对自己的穷,还看到一个男人何以如此丑陋。在这个时代,男男女女都要化妆得比真实更美。作家拷问的是,你敢于不化妆吗?你敢于化妆得更丑吗?穷和丑,可以揭开男人最后的遮羞布,也扯下了现代都市社会的靓丽面纱。人心才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风景所在,遗憾的是,我们越发达,美好的人心离我们越远。
    以上算是多年前的阅读印象记忆,这次重读《化妆》时,联系着这篇小说的前前后后,我又突发奇想,《化妆》里女叙述者嘉丽十年前的真穷与十年后的装穷,魏微让她耿耿于怀十多年的内心生活,到底在追问什么?是忌恨一个男人的无耻与丑陋吗?而这个男人其实也是可悲、可怜的,他的生命已被时间消磨殆尽;又或是反思现代城市文明的虚伪本质?这好像又太过直观太过简便了,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直视着、感受着现代都市妆容背后的真实惨相。那么,我们对《化妆》的想象,是否可以抛开这些反映论的东西、只回到我们的内心?放下反映论的思维,用心去体验这种诡杂的内心,如此,十年前的嘉丽,她犹豫的爱与潜伏的恨,她出于穷的怯懦与出于自尊的自我发泄式的愤怒,哪一份感受不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穷时需要又害怕赤裸裸的钱,没有它我们觉得失望,有了它我们感受到羞辱;同样,我们爱时也是如此,需要钱的保障,又恐惧着钱的污染。穷与爱遭遇钱的时候,注定了矛盾纠结、脆弱不堪。十年后,变富的嘉丽化妆成穷人去见老情人,爱在还没有相见时已经落幕,她只是要表演,要检验这个老男人,连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们看着这个老男人如何面对这个“又穷又丑”的嘉丽,就是在直面自己内心深处不可见人的羞耻感。读这个小说,我们爱嘉丽,也恨嘉丽,她痛苦、痛快,我们也感慨、自省和忿恨。
    其实,这种最原始的阅读感觉,最为纯粹,同时又能最为博大。小说追踪式地叙述出那些极其细微驳杂的内心经验,也就是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内在模样,它进入了我们的隐秘世界。有了这个内在面的呈现,一切文学之外的道德判断或者社会文化意义,都不再需要刻意强调。
    很多时候,我们称小说家为讲故事的人,而称诗人为巫师,神秘而肃穆。其实,现代以来,这些走心的小说家,也如诗人一般,带着巫觋的神力,讲述的故事特别沉重,叙述很是绵密,却又能让我们完全投入。魏微的小说就是这种,故事平淡、日常,叙述却能游刃有余地追踪着人心,情感基调则是沉重、忧伤的。阅读这种小说,不仅仅是感同身受的问题,更是要你在不知不觉中,价值观就被改变。比如《石头的暑假》,写一个猥亵小女孩的少年,按惯常的逻辑来看,这是个不道德的故事。但是,作家用一种不可靠叙述者的方式,把故事变得情感复杂。魏微让叙述者“我”成为这个少年的好感者,开篇写“我”与这个少年隐隐的亲密关系,包括家长们对他的好孩子评价,这些前情铺垫,让我们对少年石头发生兴趣,有了良好印象,同时又暗暗地期待着将会发生点什么。果然,石头做出了猥亵小女孩的可怕事件,这震惊了所有人。可在“我”心里,却是好奇多于恐惧,是同情大于愤懑,甚至遗憾、不开心于石头对自己不再感兴趣。叙述者“我”的这份小女孩心思,多么天真、奇特,而我们也在这份天真的叙述口吻里,纳闷于为什么好好的一个少年会这样。这份纯真的疑惑,延搁了我们对事件的理解,携带到最后,小说写出多年以后,石头再次遇上那个女孩,忍不住又犯了事,我们才恍然大悟,这是命啊!其实,无需理解石头为什么会这样,只就小说的叙述视角,以及作家把一个并不少见的事件处理成一个诡异的心理事件,就足以影响我们了。起码,我们不再会从一件孤立的事去简单地审判一个人,不会再高高在上地指点他人罪大恶极、不可救药,而是深沉地想一想,石头这样的人其实也是可怜的,他怎么就控制不住自己呢?
    改变我们顽固偏执的道德感,趋向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更多理解、更多同情的有情人间。在这方面,《大老郑的女人》更为明显,大老郑的女人是本地农村妇女,来到县城打工,毫无技能,只能找大老郑这种来自外地的单身商人,结成临时夫妻,同时也像长工一样干家务活,领工资寄回农村家里。这种奇怪的婚外情,或者说一种变相的娼妓,进入文学故事,不是去考虑道德不道德,而是在勘查人心的孤独与慰藉,是对一种别样生活的同情与理解。小说叙述者直接表态说:“她们和娼妓相比,自然是有区别的,和一般妇女比呢,就有点说不清楚了。照我来看,唯一的区别在于,在通过恋爱或婚嫁改善境遇方面,她们是说在明处的,而普通妇女是做在暗处的。因此,她们是更爽利、坦白的一类人,值不值得尊敬是另一说了。”显然,这个理解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式的世俗道德评判。而小说中像“我”母亲那样的相对传统的人,也能对她们充满同情,不会去指责。魏微渗透在这个故事内的伦理考量,表现出了内在的超越性。完成这种超越,当然也是缘于作者真正关注的面向,并非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在感受着什么。
    写感受,追踪我们的心灵,叙述那些曾经令我们纠结不安的内心感觉,这是文学最迷人的所在。今天,在我们重新强调现实感和社会性的时候,很多人开始觉得,着眼于内心的写作,往往狭窄、逼仄,无法开阔,但我始终以为,真正做到了贴着人心写的作品,可以既接地气,深富现实感,同时又能飞翔、超越,表现出浓烈的诗性。《大老郑的女人》扎实地插入了90年代小县城的生活现实,而其表现出的人情,纯真到可敬。《乡村、穷亲戚和爱情》更为明显,以城市家庭的小孩视角,看着父辈的农村亲戚如何来访和怎么拘谨,写出叙述者那份厌恶和好奇混杂的矛盾心理,更通过细微的观察,把那些农村来的穷亲戚写得尤其真实。读这个小说,我仿佛看到了来自农村的我曾经如何造访城市亲戚,那份夹带着美好想象的羞愧和不安,最为直接地展示着一份介于自卑与自尊之间的尴尬心灵。这是扎实的一面,另外的是,魏微还在其中掺入了自己回归农村的爱情想象。这份不可能的情感,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诗性幻象,同时也消弭了叙述者曾经对农村对穷亲戚的厌恶之情。如此,这个小说不是乡土的也不是城市的,而是关于人心的。魏微用内在的心灵面打通了乡村与城市、富裕与贫穷,由观察人心来观照社会现实,自是一种开阔。
    关注题材,不如关注人心,或者说,不管写什么,人心才是文学写作最值得耕耘的所在。在人的内心深处建立起来的故事,贴着人心的叙述,有其迷人的精致,也有其穿透人心的博大。“13篇”里,我们只谈及4篇,剩余9篇,也是关于人心的故事。20多年来,魏微着力于书写各个层面的人心遭遇,以多种方式完成着从内在感觉到外在现实、由个体心灵到群体精神的勾连与超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