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旧派的沉默及林纾的境遇:五四新旧文化论战在1919(4)

http://www.newdu.com 2019-03-13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 王桂妹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 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教育史上的林纾. 文艺争鸣,2016,(1).
    [2] 半农. 文学革命之反响. 新青年,1918,4(3).
    [3]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1917,2(5).
    [4]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新青年,1918,4(4).
    [5]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新青年,1917,2(6).
    [6] 钱玄同. 通信. 新青年,1917,2(6).
    [7] 钱玄同. 尝试集序. 新青年,1918,4(2).
    [8] 钱玄同. 通信. 新青年,1917,3(1).
    [9] 半农. 文学革命之反响. 新青年,1918,4(3).
    [10] 钱玄同. 明天·附志. 新青年,1918,4(2).
    [11] 胡适. 通信. 新青年,1917,3(3).
    [12] 刘半农. 我之文学改良观. 新青年,1917,3(3).
    [13]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14] 刘半农. 通信·新文学与今韵问题. 新青年,1918,4(1).
    [15] 二古. 评林蝟庐最近所撰《荆生》短篇小说. 每周评论,1919,(13).
    [16] 曼殊. 通讯. 每周评论,1919,(14).
    [17] 朱羲胄. 贞文先生学行记. 上海: 世界书局,1949. [18] 钱玄同. 随感录·五五. 新青年,1919,6(3).
    [19] 胡适. 旅京杂记. 新青年,1918,4(3).
    [20] 陈平原.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1] 刘师培. 仪征刘申叔遗书. 万仕国点校. 扬州: 广陵书社,2014.
    [22] 刘半农. 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 新青年,1917,3(5).
    [23] 胡适全集: 第 2 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4] 周作人自编文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5] 章太炎全集: 第 4 卷.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6] 孙应祥. 严复年谱长编.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7] 严复全集.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8] 陈平原,夏晓虹. 北大旧事.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9] 梁启超. 绍介新著. 新民丛报,1902,(1).
    [30] 郭道平. 严复、林纾交游考论//吴仁华. 革新与守固: 林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
    [31] 钱基博. 现代中国文学史.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2] 马其昶. 抱润轩文集. 北京: 石印本,1909.
    [33] 关爱和. 二十世纪初文学变革中的新旧之争——以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的冲突与交锋为例. 文学评论,2004,(4).
    [34] 姚永概. 畏庐续集序//林纾. 畏庐续集.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7.
    [35] 林纾. 畏庐三集.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7.
    [36] 钱玄同. 通信. 新青年,1919,6,(2).
    [37] 姚永概. 慎宜轩日记. 沈寂等标点. 合肥: 黄山书社,2010.
    [38] 姚永朴. 蜕私轩记. 真实半月刊,1936,1,(2).
    [39] 张玮. 文学研究法序//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许振轩校点. 合肥: 黄山书社出版,1989.
    [40] 王遽常. 桐城姚仲实教授传. 国文月刊,1947,(57).
    [41] 高叔平. 蔡元培年谱长编: 中.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2] 刘师培. 刘申叔遗书补遗. 万仕国辑校. 扬州: 广陵书社,2008.
    [43] 黄侃日记. 北京: 中华书局,2006.
    [44] 章炳麟论学集.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45] 陈子展.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6] 钱钟书. 石语.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7] 秦弓. “整理国故” 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文学评论,2001,(6).
    [48] 秦弓. “五四” 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 文艺争鸣,2007,(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