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志明散文集《行走的达兰喀喇》:扣人心扉的亲情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9-03-01 《当代文坛》 白烨 参加讨论

    侯志明散文集的书名“行走的达兰喀喇”,不谙蒙文的人看来会有些懵懂,但当知道这是内蒙阴山的蒙语称谓,以此寓指作者的家乡所在,而且一直在跟着自己行走,便会觉得确实恰切而美妙。
    我一直觉得文学创作,既跟审美的感觉是否灵敏有关,也跟人生的阅历是否丰富有关。侯志明两者都兼而备之,而且卓有自己的特点。他写散文,特别注重细节。有时就是一回眸的印象,一瞬间的感念,但经他细活细作之后,读来就让人过目难忘,耿耿于怀。还有,他的人生经历与工作迁徙,也异常地丰繁与频仍。他是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人,求学是在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工作时先在沈阳矿务局,后到新华社辽宁分社、四川分社,之后又去了峨眉电影集团,现在则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他的工作变动之多,地域挪动之大,都比较少见。这使他的生活经历变化多端,人生感受也异于常人。这些都为他的散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基础。
    《行走的达兰喀喇》分“感恩”“感情”“感物”“感言”“感事”五辑,收入了侯志明十几年间写的散文、游记、随笔等。我读过之后,感动最多,感受最深的,还是他的那些由家常小事状写父母、以过往家事抒写亲情的篇什。这些作品,在看似随意的叙事中常有令人感佩的细节,在看似寻常的感愧中辄见撞人心扉的情愫。在人的情感世界中,最柔软的是亲情,最坚固的也是亲情;亲情牵扯着人割舍不下,亲情也支撑着人走遍天涯。这一切,侯志明的笔下文字,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得无以复加。
    《母亲》《父亲》《感谢母亲》和《无家可归》等,都是写父母,诉亲情的。这些篇什是侯志明散文集里撩人的亮点所在。侯志明心思缜密,笔法细密,母亲与父亲的形象、性格以及挚爱儿辈、孙辈的至深情感,都由一个个小小的细节表现得栩栩如生又纤细无遗。《母亲》里写到作者在离家四年后携子探家时,母亲格外欣喜地拿来盛在纸笸箩里家人舍不得吃的花生、瓜子招待孙子,孙子“抓了一把尝了尝,便很不高兴地扔了”。母亲不但不生气,反而体谅地说道:“怕是有了霉味,不好吃就别吃了”。母亲当成宝贝的“花生”“瓜子”,不太懂事的孙子毫不珍惜,说扔就扔,母亲还尽力为孙子开脱和解围。想必母亲从欣喜、惊异到自责,都在尽力地调适着自己,而那只有一个理由:挚爱儿子和孙子,尽自己所能让他们高兴和满意。由此,作者联想到过去学生年代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上高中时,“家里没有把每月二十斤面的五元钱交到学校”“我满腹委屈地向父母发了很大的脾气”。结果,第二天下午,“快放学时,母亲冒着盛夏的酷暑,跋涉十多里路,把二十多斤面背到了学校”。后来自己才知道背后的原因:“家里没有一点粮食”“这二十多斤面,是母亲冒着酷暑在村里借了一个中午才凑够的”。为了孩子,什么样的代价都在所不惜;为了孩子,什么样的付出都无怨无悔。这就是我们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作者写自己的父亲,虽然着墨不多,却也别具情味。《父亲》一文里,写到了自己与爱喝酒的父亲之间发生的两桩小事。
    一件是趁正在喝酒的父亲暂时离开时,自己端起酒杯想尝尝,不料慌乱中酒杯失手掉在桌子上,酒洒了一桌,正好被赶来的父亲看到,“嘴吻到桌面上,把洒在桌上的酒慢慢吸到嘴里”。另一桩是自己用买鞋袜的四元钱给父亲买了一瓶酒,父亲生气地骂“败家子”,酒瓶不慎掉在地上,被玻璃碴子扎破了手,哭闹中睡了过去。“当自己从睡梦中哭醒时,自己却被父亲紧紧地搂在怀里”“父亲流泪了”“就是从那次,我第一次知道,父亲的眼泪是咸的”。父亲是爱酒,但更爱自己的孩子;因而酒瓶碎了并不足惜,扎了孩子的手才让他心疼不已。父亲如山,母爱似海,这种看似几近极致的形容,与父爱、母爱实有的重量和分量相比,真可以说还是苍白无力,依然词不达意。
    “孩子想你,你也想孩子,收拾收拾回去吧”
    ——侯志明《无家可归》
    《行走的达兰喀喇》其他一些篇什涉及到母亲、父亲的文字,都有寥寥数语却使人难以忘怀的细节勾勒。如《无家可归》中说到父母托弟弟写信来,说“思念远在他乡的儿子”。自己赶回老家半月后,又惦记不在身边的妻儿。看出自己心思的父亲说:“孩子想你,你也想孩子,收拾收拾回去吧”。《感谢母亲》写到只知劳作不知享受的母亲,住招待所坚决不坐电梯,说自己“肯定要晕”,说着说着“被骗进电梯”,还说“不能坐”时,“已经到了十一楼”。《老屋》里写到,为了维持七口之家的生计、供养五个孩子上学,父母起早贪黑地劳作,省吃俭用地度日,而且几十年如一日,等等。把这些连缀起来看,母亲、父亲不仅形象鲜明,性格生动,而且在他们身上潜藏和蕴积的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都格外地彰明较著,令人为之纫佩万分,为之钦敬不已。
    母爱、父亲等至爱亲情,是人的一生的依托,也是人的成长的导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在《感谢母亲》一文中,特别说到:“母亲带给我的这一切,依然是我勤俭生活,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事实上,在作者叙写乡情,抒写友情的一些篇什里,都可看出由真挚的亲情、深挚的乡情延宕而来的宽阔的胸怀,释发出来的人间的大爱。如“篇外”里的《痛定思痛》,如实记述了“5·12”汶川大地震中,自己在平武县抗震救灾的亲身经历,冒着不息的余震,深入无路可走的灾区,几乎是九死一生,但笔下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镜头,去写基础干部的舍生忘死,抢险官兵的不畏艰险,以及那些普通人的义举与善行,从而既写出了大灾中的大痛,也写出了大灾中的大爱。
    我在想,亲情、乡情、家国情,其实是相互贯通的,是内在连接的。葆有浓厚亲情的人,自有浓郁的乡情;葆有浓郁乡情的,自有浓烈的家国情怀。这是侯志明的《行走的达兰喀喇》以他的家常故事信而有征地告诉我们的。这也是这部散文集值得人们关注的理由所在,值得人们看重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