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王跃文:平治之世,更需务实低调的“陈廷敬”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金莹 参加讨论


    
    根据作家王跃文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改编的同名话剧在上海热演。专门来沪观看演出的王跃文对舞台版本表示了认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这样阐释将陈廷敬从漫漫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来的初衷:“我们过去写历史人物,多习惯写轰轰烈烈的英雄,这似乎成了中国人潜意识里的历史观。但是,平治之世,我们更需要像陈廷敬这种务实低调的循吏良臣。轰轰烈烈的英雄们其功在于摧枯拉朽,而更多庸常的岁月里需要大量陈廷敬这样的官员。”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话剧《大清相国》在沪热演
    王跃文:平治之世,更需务实低调的“陈廷敬”
    
    《大清相国》剧照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在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中,作家王跃文如此称赞自己笔下的主人公陈廷敬。
    6月24日起,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大型历史原创话剧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青年剧作家洪靖慧编剧,知名导演王晓鹰执导,不同年龄段的话剧人在这位清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中看到了一种理想与情怀,并在舞台上激发火花。话剧上演后受到观众追捧,一票难求,还进行了加演。
    作为清代名臣,陈廷敬当过康熙帝的老师,历任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一生经历堪称传奇。“‘大清相国’之称号惟陈廷敬独享,是康熙皇帝给了他这个殊荣。但陈廷敬得到这个殊荣却是拜他自己所赐。他奉旨无情反腐,为国铁腕治贪,但他却是一个有情之人。以 ‘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其中的深刻苦痛,只有他自己品尝。他在官场上站稳了,成功了,还得了善终,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善终’在于他保住了自己文化人的本色。剧中‘我本高洁’这四个字,对于陈廷敬,既是他的初心之所在,又是他的善终之所依。”导演王晓鹰如是阐释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在观看了话剧后,王跃文也对这一舞台版本表示了认同。将这个人物从漫漫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来,重新呈现在现代读者和观众面前,自然有他的现实考虑:“我们过去写历史人物,多习惯写轰轰烈烈的英雄,这似乎成了中国人潜意识里的历史观。但是,平治之世,我们更需要像陈廷敬这种务实低调的循吏良臣。轰轰烈烈的英雄们其功在于摧枯拉朽,而更多庸常的岁月里需要大量陈廷敬这样的官员。”
    “能让我动容的人和事,必能牵动读者的心弦”
    记者:我们以前会更关注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因为这种方式能很大程度上扩大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而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文学作品的舞台改编也逐渐增多。很多作家都会担任剧本改编,你当时为什么没有考虑自己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
    王跃文:我没有话剧创作经验,不敢轻易动手当话剧编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非常优秀的团队,我相信他们能够把戏改好,很放心地把改编权转让给他们。从演出效果看,《大清相国》话剧是成功的。我去看了,座无虚席,掌声不断。据制作人介绍,该话剧在上海演出期间可谓一票难求。这固然有上海市民热爱话剧的原因,但话剧改编及表演成功也是重要原因。话剧在陈廷敬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尊重小说原作,但在故事设置上作了重新处理和编排。
    记者:话剧编剧是年轻的“80后”女编剧,你觉得年轻编剧在人物设置和叙事基调的历史把握处理得如何?通过小说和话剧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大清相国》人物都来自书中,不过编剧作了重新的设定和编排,相对原著文本有比较大的改变。比如,在书中陈廷敬的感情生活并不是主线,而在舞台上,感情线索会比较突出。你如何看待这种改变?从文本到舞台,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改动是哪个情节?
    王跃文:应该说,话剧《大清相国》 基于小说的改编做得很不错。小说用五十万字写了陈廷敬五十多年的官场生涯,话剧表现陈廷敬同样时段的生活却只有两个多小时的长度。艺术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话剧改编时必须做大的调整。这些调整都是必要的。
    从表演效果考虑,话剧强化了陈廷敬感情生活的戏分,也是可以理解的。开场的第一场戏,女主角月媛假扮艺人试举人有无血性,给我印象深刻。有人会觉得这戏有些“狗血”,我倒觉得符合话剧重新调整的月媛形象。她是满人,比汉人自由奔放;她是相府小姐,可以任情使性。
    记者:《清史稿》中的陈廷敬,历史小说 《大清相国》 中的陈廷敬,和话剧《大清相国》中的陈廷敬,都有所不同。作者书写的意图不同,所侧重表达的内容不同,最终呈现的人物也是有区别的。你如何看待文本的改编与二次改编,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
    王跃文:我不认为此三者存在不同的问题。小说《大清相国》中的陈廷敬,其大致生平及人物性格,都是依据真实史料记载,只不过小说所讲述的故事远比 《清史稿》丰富而已。中国史书除《史记》之外都是无细节、无生趣的,所载都是干巴巴的所谓大事。历史小说的创作,只能从史书勾勒的大致轮廓出发再作虚构。虚构本来就是小说创作的根本手法,何况作为史书的《史记》也是有大量虚构的。话剧《大清相国》中的陈廷敬形象,总体上同小说相符合,同史书记载的形象也是符合的。
    记者:《大清相国》 初版是2007年,至今仍然在读者中很受欢迎。而你的作品基本都可以在集中热销之后,变为细水长流的长销,这与时下很多“昙花一现”的畅销书瞬间拉开距离。
    王跃文:也许是我的幸运吧。我不但长篇小说都是部部畅销,部部长销,小说集和散文随笔集也是如此。我没有想过有什么秘诀,唯一清楚的是我喜欢细致入微地体察生活,写作起来绝不违背自己的艺术良心。人心都是肉长的,能让我动容的人和事,必能牵动读者的心弦。我不会为了刻意吸引读者而写作,但也绝不把自己弄得比读者高明。
    “我笔下的陈廷敬不是权谋家,而是政治家”
    记者:小说家用文字“复活”一段历史,多是希望以史为镜,从曾经的历史中找到借鉴。就像那句很流行的话所说的那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漫长的历史早已遮蔽了许多人物,在《大清相国》把陈廷敬放到聚光灯下之前,现在的人们对他已经知之甚少。
    王跃文:我选择陈廷敬作为写作对象是非常偶然的机缘,可一旦接近这位古人,我就被他的魅力所吸引。我们过去写历史人物,多习惯写轰轰烈烈的英雄,这似乎成了中国人潜意识里的历史观。但是,平治之世,我们更需要像陈廷敬这种务实低调的循吏良臣。轰轰烈烈的英雄们其功在于摧枯拉朽,而更多庸常的岁月里需要大量陈廷敬这样的官员。如果非要说现实意义的话,此点即是。
    记者:在为数不少对小说《大清相国》的评论中,人们把目光集中在“反腐”,或者说“官场游戏规则”之上。但是,细致的读者会在你的书写中发现更丰富的内容。在情节推进中所呈现的王朝内部的运转系统,君臣关系的相处,都有丰富和发人深省的呈现。包括在小说中,陈廷敬的人物性格也是复杂和成熟的。舞台因为时间所限,表达的主题和情节更为集中。而小说在这一点上就显现了文字的优势。同样是官场,“真实反映当代中国现实官场生活”,与远隔时空来写古代官场的生活,相同在何处,不同在何处?
    王跃文:我没有想过《大清相国》是在写古代官场,更没有着意写反腐败。我因为敬慕这位先贤,想写出他平生为官的艰难曲折。他看上去是位五十年风雨无忧的不倒翁,但自古官场都是险恶的,一个人想在其中清白自守应是相当不易。
    凭生活常识推断,陈廷敬的官场经历肯定不可能顺水顺风。康熙皇帝评价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恪慎清勤,始终一节。可见,陈廷敬一生干净。那么,他靠什么做到这些的?显然,单靠个人操守料难成事,必须靠慢慢成熟起来的政治智慧。我笔下的陈廷敬不是权谋家,而是政治家。
    记者:在创作小说《大清相国》时,你十分重视历史细节,翻阅了相关的《清史稿》,读了大量清人笔记,还细读了康熙朝实录。康熙在位六十年,哪天发生什么事,大臣们是怎么上奏的,皇帝是怎么处理的,你都仔细读过资料。这其实体现了你对历史小说写作的一种态度。
    王跃文:写历史小说,不但要关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也要细致地了解当时生活的具体细节。多读杂书,多读琐碎的史料,能够体会到当时的氛围,写作时就会有回到历史现场的感觉。
    凡小说都得虚构,历史小说也不例外。但是,根本性的东西必须是真实的,比如对历史人物的真实评价、历史人物经历的大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真实的关系等等。历史小说的虚构,多在具体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方面。 
    写出知识分子的坚守
    《大清相国》编剧洪靖慧
    为了创作《大清相国》的剧本,青年编剧洪靖慧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精心设计结构,解读人物,雕琢每句台词,用现代年轻人对历史的热爱和理解,与远隔时空的成熟政治家展开对话。
    写的是历史,看的是现在。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顺治康熙年间,风云变幻,有人星夜赴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历史车轮下,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故事。陈廷敬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有人议论他屹立官场五十年不倒,有人赞叹他文辞渊雅器识高远,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想写他的初心和理想,也想写他的孤独和无奈,最终我想通过剧本试着和他的灵魂对话。”说起创作初衷,洪靖慧如是说。
    记者:成功塑造一个历史人物,需要一个契机走入人物内心。你是如何找到与这个人物的内心共鸣的?
    洪靖慧:作为创作者,我需要走入陈廷敬这个人物的内心,和他对话,找出我最想表达的点。为此,除小说外,我又翻找了《清史稿·陈廷敬传》,虽然只是短短一篇,却让我找到了激动的点———编撰《康熙字典》。我最爱《史记》,看完《陈廷敬传》,不由自主想到,如果太史公论陈廷敬,他可能会写:为官者善终者少见,如陈公廷敬者编撰《康熙字典》者,则属罕见。
    这又让我想到八个字“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一下子,我找到了自己与人物最有共鸣的创作点,我要写的就是陈廷敬这个人物,这个身陷官场的知识分子、两代老臣,如何实现他的价值和理想?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价值实现,一个知识分子的坚守理想,肯定是有感染力的。
    记者:与小说相比,话剧对人物性格、性情、人生的表现更为集中,你在剧中设置了许多戏剧冲突。
    洪靖慧:本剧的主角是陈廷敬,我要写好他,写出他的不忘初心,就需要写和他同期的知识分子的异化来作对比。我喜欢戏曲,尤其酷爱京剧。麒派名剧《宋世杰》有一个版本叫《四进士》,里面比常演的版本多了一场“双塔寺前四个进士盟誓”的戏。我在剧中选择向《四进士》致敬,创作了陈廷敬、张汧、高士奇、郑恒四人盟誓为官清廉、绝不贪腐的情节,这个设置直接引导了全剧的戏剧结构。
    要写陈廷敬的无情之苦就需要写他的有情之处。为此,我原创了全剧中唯一一个小说、清史中都不曾出现的人物———女主角赫舍里·月媛。我为陈廷敬和月媛设计了定情盟誓、退定续誓、诀别毁誓三场戏,并设计了三次不同意味的鞠躬。
    记者:剧中将四位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作了对比,发人深省。
    洪靖慧:除陈廷敬外,其余三个人物,郑恒是寒门子弟贪腐,高士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张汧是有书呆子气缺乏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这三个人乃至索尼、鳌拜、索额图和陈廷敬反腐的那些对手,勾勒出清代官场的芸芸众生。身处乱世,纷纷扰扰,周遭许多人异化了,陈廷敬恰恰没有,更见可贵,他的独立性正在于初心不改,几经历练,终于达成了自己的抱负,反贪反腐则是他坚持高贵、实现理想抱负的外化行为。
    我用他们来反衬烘托对比,塑造出陈廷敬的高贵,他的高贵是古代读书人的高贵,“学而优则仕”、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认为陈廷敬会有的报负和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