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对话:科普创作的专业性与通俗性

http://www.newdu.com 2019-01-16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微信 newdu 参加讨论

    主持人:
    吴欧
    果壳网副总编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对话嘉宾:
    “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作品获奖者代表
    钮心忻
    北京邮电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成果曾经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获奖作品为《安全简史》。
    
    宋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获奖作品为《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
    
    李治中
    笔名菠萝,知名癌症科普作家。深圳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获奖作品为《癌症·真相》。
    
    张赫凡
    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新疆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获奖作品为《野马回家》。
    
    专业性:怎样把科普书写得准确
    吴欧:在科普创作过程当中,专业性或是科学性是一大挑战吗?各位专业的学科背景在科普创作过程当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钮心忻:我和杨老师(杨义先)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信息安全专业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作,一直在专业领域从事理工科工作,从来没有想过从事科普。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信息的能量其实是非常强大的,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亚于常规的核武器导弹的杀伤力,信息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要。所以如何面对杀伤力更强的信息武器,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其实是科普。普通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一分的话,黑客的攻击成本就提高十分,整个安全会成百倍地提升,所以从我们科研角度来说,希望能提高大众安全意识,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安全简史》这本书其实是科研的副产品。安全领域有十多个分支,比如病毒、网络攻防、软件安全等,里边核心技术各不相同,但是随着安全越来越重要,国家也设立了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这个一级学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贯通所有分支的统一的基础理论,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并用科研的角度去寻找各个学科有没有统一的基础理论,我们实际要做的是另一个专著是通论,是我们安全学科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在找基础理论的时候,我们要梳理各个学科的特点还有核心本质,就把每个学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于是科研的副产品就写成了。
    宋刚:我是泌尿外科医生,日常工作是门诊、手术、查房、会诊,还包括患者的宣讲,所以医学科普就是我们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我发现科普出版方面医学生物题材是最多的,说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自己身体健康。但是目前网上以及新媒体中,健康方面的知识良莠不齐,所以医生就要从专业的位置讲专业的事情。所以在专业性方面,临床医生有天然优势。
    比如说在创作《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的过程当中,为了强调专业性、准确性,讲到泌尿系统结石的时候,我去查阅文献。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把确定的有定律的东西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受众。当然,有一些争论的东西,我们把正反方都列出来,这也是科学性的一个表现。
    李治中:我自己做科研出身,对我来说,科研带来的更多是科学的思维,我很强调这一点。我写的每一篇科普文章都带文献,而且每一篇文章都要查阅很多文献以确保准确。或者,即使有争议,也都把两方的态度摆出来,而这也对思维方法、科学思考和写作方法的进行了一些训练。
    张赫凡:从1985年起,我国承担了野马物种拯救保护的责任,从美国、英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先后引进了18匹野马,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建立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开始了物种的拯救保护工作。主要目标是通过人工饲养繁殖、扩大种群,把它放归大自然,让它重建野生种群。
    我于1995年大学毕业之后就到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我主要从事野马疾病防治饲养繁育的工作。该中心最初建立的时候,环境非常艰苦,戈壁荒漠什么都没有,我们工作人员住在地窝子。就这样开始给野马建圈舍、围栏,我们工作人员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野马“从无到有”的研究过程,野马在故乡经过三十多年,逐渐渡过了繁殖关、饲养关。
    我最初来到研究中心时候,因为环境特别荒凉艰苦,有些接受不了,但是在跟野马接触过程之中,我发现野马有很多很多的趣味性的故事,它跟人类一样有着它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比较打动我,我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每天去跟踪观察,把马的故事记录下来。后来,这本书是在我观察日记上整理出来的。
    通俗性:怎么把科普书写得好看
    吴欧:实际上在科普创作中,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把一本书写得好看,就是它的通俗性和传播力。对于这个问题,各位获奖者有怎样的认识呢?
    李治中:要想使创作的作品比较有趣,确实需要花很多时间。我发现科普和科研的写作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像医生这种职业就比较有优势,因为他们平时可以和患者直接交流。但搞科研的人通常不是直接和普通大众交流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练习和学习。
    我个人的经验是,一般一篇文章写完以后,会请我的父母或者身边非常不懂这个东西的人来读,如果他们读不懂肯定就不行,就得重新改。所以虽然我的一篇文章只有一两千字,但如果弄不好就奔着十多个小时去了,就得不停的修改。我的文章会有一些比喻,就是我给他拼命讲也讲不懂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只能在那儿琢磨用什么比喻能够让他懂,确实需要花工夫,我觉得这件事情没有什么捷径。
    写科普的态度非常重要。你的任务是给别人解释一个问题,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态度,不能说我懂这个你不懂,我要来教育你,这样一来可能就走偏了。对这一点我有挺深的感触。所以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把一个事情给大家讲懂。
    宋刚:有同感,因为我们医生在与患者不断的交流过程中,患者有时候会觉得,这讲的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我们泌尿外科经常有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过来,而且经常是女同志,我们就会跟她讲,是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女性得病了容易感染,病人就一脸疑惑。为什么?因为女性的尿道比较短也比较宽,细菌容易从外部进来。这么短短一句话我们觉得挺好理解的,但是患者还是不明白。
    如果这个时候把解剖图谱给她翻出来病人肯定会吓一跳,所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用一种比较艺术化的、偏中国风的手段创意了一幅图画。患者一看就明白了,所以要遵医嘱,要注意个人卫生或者是多喝水以便让细菌冲出去。
    能创作出这幅图,除了需求激发,还需要有专业的背景,最后冥思苦想出这个创意,然后再找专门的画家,把这个精美的图画出来。图是一方面,文字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毕竟科普图书,文字还是信息最最重要的载体。在通俗化方面,有的医生觉得我讲得很通俗了,我没有用医学术语,但是患者还是听不明白,是不是吸引力不够?所以我想借鉴文学的手段来讲得生动一些。
    比如讲到结石形成的时候,我想到《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是怎么出生的。它先是孕育了一个仙包,仙包里面有一个仙核。我就在想,结石其实是先有核,结石的核心,然后再慢慢形成结石,这是滚雪球的过程,于是引用了经典采用一些文学化的手段,同时加上一些思想化的内容。总之,要将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将科学和文学结合起来,这就是医学科普特有的方面。
    钮心忻: 关于怎么样把它写得通俗易懂,我的体会是,像刚才医学方面的科普,大众都会主动看,因为涉及到自身的健康、家人的健康。但是安全科普一般大众不会主动买这本书去看,觉得那些黑客攻击什么的到不了我头上,最多是关注一下新闻,关注各种安全事件,尽量去躲避。所以我们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让大家了解安全知识。
    但是怎么吸引大家来读呢?
    我们就希望写成,你看一页,就会吸引你继续一口气往下读;你看完了,你会推荐给亲朋好友去读,达到这样一个效果。
    写的时候,也是把安全的各专业比较深奥的知识想办法尽量用大家了解的类比、日常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比如说像大数据、数据挖掘等等这方面,就类比成垃圾回收,大量的东西回收过来,我把它进行分类、整理,拿出有用的东西。比如个人隐私、隐私保护这方面,隐私保护有一个技术叫做匿名技术,就是不能让别人知道你是谁。我们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比如澡堂失火美女裸体跑出来了,大家一下捂哪呢?捂脸!这就是一个匿名技术,别人不知道,避免了隐私暴露的事件。像现在很火的区块链技术,它是分布式无中心化的特点,但是它的技术细节很复杂,就用了家谱概念来解释。
    另外一方面,写这本书的时候,每一章最后都改写了一段小诗来总结这一章的概念,也是一个活跃的风格。
    第三方面,利用网络自媒体工具。每写完一章,我们都会发在科学网博客上,看看大众的反应。大家觉得这一章写得好或者点击量比较大,或者哪些地方有问题,比如说看不懂、不风趣等,我们就根据反馈来做调整和修改。尽量做到“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
    张赫凡:因为是写动物物种,它肯定是有故事的,我主要通过一些动物的小故事,把它的习性、行为表现自然融入,很通俗易懂的,没有那么深奥的科学道理。动物也有情感,人与动物之间也有情感,就把这些情感融入到故事之中。
    (本文根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五届优秀科普作品奖颁奖会上的访谈整理,有节选。整理人:李莹 张志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